【一】
前几天看见了一则新闻,高考四川一考生,高考后自杀留下遗书。上图摘自网上部分遗书内容。
看见遗书内容的那一刻,我的第一反应竟是为自己而庆幸。前半部分的内容陈述了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文字里透露出来压抑了许久的不满,所有愤懑最终让他走向了自杀。
“孝顺”两个字很沉重,那是中华文明沿袭千年的民族内涵。可是,如若父母的爱用错了方式,爱的另一面就不再是恨,那是一种无奈的接受以及想要逃离。毕竟我们不是那被父母抛弃的少部分,我们都是被父母爱着的大部分人。
那些正在承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那些正在大山深处留守的孩子,我也是这世界很小的一部分,我能做的可能只是在募捐箱里放一点人民币,然后给出我最多的同情。缺少了父亲与母亲的陪伴,整个人生的故事里一定有很多隐忍和坚强。
如果很不巧,有时候还觉得自己不够幸福,你再看看其实这个世界很美好,其实妈妈带我来到的这个世界里,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都还有比我更小更顽强的生命在茁壮成长。那么,还有什么理由怨恨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二】
你记得第一次到幼儿园的情景吗?我还记得。那天,妈妈和老师拉着我的手站在教室门口的时候,我看见里面的孩子们都在哇哇大哭。真是好不解,然后我转过头的时候,妈妈不见了,我哇的哭了出来。老师说“妈妈是回家了,放学就会来接你了。”我顿时止住了哭泣。想想那个时候的天真,我只需要有个确定的人再确定的时间会出现在我身边。
小时候的这种感觉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是一种叫做安全感的东西。前两天看见一篇文章,那个女生叫做满满。一个20岁出头的女生,正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没日没夜,起早贪黑,当然,身在异乡,还有无依无靠。那个晚上,高烧不止,胃里翻腾……难受得承受不住,脆弱的时候最想家。然后背着一身的疲倦,终于忍不住拨通了家里的电话,那一夜,风雨无阻,买了火车票,不知多晚,经过站站月台,回了家。
下车那一瞬间,就有母亲等候,只是害怕你坐过了站。那一晚,在家里,睡的很安稳。后来满满给我吐露心事的时候说“桔子,你要是撑不住就回一趟家吧。”我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你记起了吗?有没有某个时刻,也曾如此想家。
越长大,越思亲。
越脆弱,越想家。
【三】
我是个太过冷血的人,然而没有感情是一个写作之人最大的禁忌。也许我的故事不够深刻,我的讲述太过平淡,更有甚者,我的文采更是不值一提。可是,这就是我。
我们,都很普通。所以呢,如果当你太脆弱的时候,就像满满一样买一张票,回家看看吧。爸妈很想你,而长大的你,应该知道父母要的是什么。无数付出,不为你的回报,可我们怎狠心不回报。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辈子,肯不计回报的守候的人,除了亲人,再无其他。
血缘关系,封建关系,许太过陈旧,可怎会说断就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