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韬韬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武功耀世,真的是一个极好的时代吗?
且说战国末年......
世人了解到的,是白起一生73次战役,无一败绩,尤其是长平一战,坑杀了40万赵国降兵。
那其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东周列国,两国交战,从来不杀降兵。春秋时期,打仗双方甚至还相当客气,还有诸多打仗的礼仪,易中天在《中华史》中写道:
讲礼仪,就讲规则。第一条,不斩来使。使节无论职位高低,任何时候都神圣不可侵犯。第二,不以阻隘。就是不在阻隘的地方阻击敌人,一定得在开阔地带堂堂正正决战。第三,不鼓不成列。就是对方阵势摆好之前,另一方不能击鼓进军。第四,不重伤。就是格斗的时候,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如果对方已经受伤,不管伤在哪里,都不能来第二下,应该让他回去治疗。第五,不擒二毛。就是不能俘虏花白头发的人,应该让他回去养老。第六,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时,不能追。追也可以,五十步为限。所以在春秋,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因为跑五十步就安全了,你跑一百步干什么?
可见,三千年前,中国人民打内战颇有风度,完全不像现在这么痞性。想必春秋时人口不多,吃饭的生存压力还不是很大。
到了战国,人口剧增,吃饭的压力陡然增大,于是打仗也开始不讲礼仪了。但该有的风度还是不可或缺的,归根结底,有个“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紧箍咒罩在头上,况且,周王朝的列国诸侯,祖上都是周武王的臣子,出身皆素有渊源,打断骨头连着筋。读《四书》《五经》,讲孔孟之道,大家都还是要面子的,连降兵都杀,以后谁还会投降?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里,编剧将责任推给了真小人——秦相范雎。这又冤枉了范雎,因为拿主意的最终还是秦王。长平一战,秦国士兵也伤亡重大,(自古燕赵多侠士,赵人打仗一点儿也不含糊),况且秦国也没有多余的粮食给降兵享用,秦王担心放降兵归赵过个几年又来进攻函谷关也不无道理,为了斩草除根——在赢稷的授意下,白起坑杀了几乎所有降兵,——真可谓生灵涂炭!冷兵器时代最宏大的战役,真正的血流成河,只因秦王的一句话而已。
秦王貌似是一个有梦想的人,那就是:灭六国,一统天下。这个志愿,最后赢政帮老爷爷实现了。历史的走向,常会出现无数转机,但又经常由于一个微小的决定或某个人的参与,河流改道,山风斜吹,仿佛看见新春或冷秋,仿佛能捱过寒冬或酷暑,然而皆未能够,主轴线是大一统,时间问题而已。生产力的低下,迫使春秋战国的人民,为了吃上一口饭,为了生存,全民皆兵,打来打去,拼命杀戮,衍生许多攻略和谋略,没有琴棋书画,没有风花雪月,有的只是你死我亡,抢一顿明天的粮食。
秦国自建国起,是边陲小国,被人看不起,历经数百年,方才雄起,是因为他们,更懂得饥饿的苦。
所以,那时候的列国,除了打仗夺城,并没有什么消遣,当王的,也不像宋朝明朝的皇帝,四海平安,能出来个不喜政治爱艺术的皇帝(画家宋徽宗、木匠朱由校之流)。赢家世世代代,王储和王子,抢王位,当秦王,挖掘丞相,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和命运,并没可能有别的爱好。
王者需要担心的,一旦其它列国强大,随时可能掠我土地奴我百姓,那谁来给我供粮?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就是对生存权的护卫。
在《投名状》里,李连杰想当官,刘德华只是想吃饭,攻苏州也好,打南京也好,实质上都是为了:抢钱,抢粮,抢女人。黄巢、洪秀全、李自成造反,也大概是因为吃不上饭了。只要能解决吃饭问题,老百姓就会向往田园牧歌,沉迷灯红酒绿,哪还有兴致造反。放眼当今盛世,吃饭的意义已非同往常,但一切是非,不外乎争夺利益(也就是钱和口粮)。
只是吃饭的档次,总略有不同。
列国诸多君子(侯爵),旗下门客动辄上万,所谓门客(食客),也就是找个主子混口饭吃。诸君子(春申君、孟尝君等)以贵族身份(王的近亲),资材济世,养活一大帮门客,延续春秋之风,财产的第二次分配,后世从未如此潇洒,想想那上万食客,君子们能叫得上名字的,不过了了。这种主人家,是真正的贵族。吃人嘴短,所以打起仗来,门客为了衣食父母,为了明天的口粮,也势必以死效忠主子,没有贰心。
相比王有御厨,侯爵的食材也不错,百姓有个馍或饼,已是幸事。百姓之命运,亦是生存能力之佐证。秦兵上阵杀敌,大将出征,其实都是为了吃那一口饭。一统天下,只怕是后人总结的概念,为了使历史显得壮观而有趣,视主因而不见。说到底,战国纷纭,还不就是一部为了抢饭吃的街头斗殴史。
所以,秦王和白起,都是可怜的。贵为秦王,贵为武安君,也得为生存而战。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武功耀世,真的是一个极好的时代吗?
无须再歌颂春秋战国多么美好,吃饭的鸭梨山大,他们其实活得很累。
葡萄美酒夜光杯,阅后点赞风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