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电影行业持续走低,从上游制作到影片发行,从项目融资到终端营收,电影行业经历着漫长的市场调节期。期间,很多从业公司在企盼市场变暖,在咬牙坚持,在畅想未来。殊不知,行业调整和变革的压力在哪里,其核心到底是什么?等,可以等到春天吗?未必,如果行业没有核心变革,不能顺应市场规律,不能满足受众需求,那么即使等到明天的太阳,也未必会明媚灿烂。2020年开年的一场疫情,相信让许多电影从业者认清了现状,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下,行业变革已经势在必行。

前段时间一封行业自救信在朋友圈广为流传,其中将终端经营面临的核心问题一一列举,同时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案。作为从业人员,对于文中提到的症结所在感同身受,但观其方案,在我看来,没有一条属于自救,且能够自救的。很多时候,我们的方法总是流于表面,停留在意识和遐想中。但是,这样有错吗,怪终端不想办法?怪职能部门不作为?怪市场活力不够?怪老天不开眼,来一场疫情让行业雪上加霜?都不怪,怪只怪国情所致,流程所致,不是我们的从业人员不够专业,不是我们的主管领导不懂市场,而是很多东西伤一发而动全身,救市要有合适合理的方法,不能造成行业太大的变动,乱和崩溃,可能是主管部门最怕发生的事情。
那么,迫使行业变革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内部压力
1、优质内容少。导致观众流失严重。
2、观影成本过高。观众选择看一场电影的附加成本过高,不止单纯一张电影票,包括时间成本、交通成本、餐饮消费、其他消费等等,远高于电影票本身的价值。
3、影院竞争压力大,自身营收能力单一。随着影院爆发式的增长,其数量远远高于市场需求,且影院大多开在人流较多的商场内,租金压力很大。与此同时,目前影院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票房分账,过于雷同的营收模式,必然导致恶性竞争。
4、内容同质化。影院放映影片千篇一律,根本无法实现差异化经营,且市场需求不旺,因此经营压力很大。
外部压力
1、娱乐渠道多样化。现在的人娱乐消费的渠道多种多样,包括KTV、餐饮、桌游、蹦床等等,电影非唯一选择。
2、国内经济环境越来越差。人们尽可能选择更为经济的娱乐方式。
3、不可抗力因素。疫情导致电影行业长时间停摆,对行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4、主管单位救市。为保障行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作为主管单位有义务第一时间采取政策支持,帮助行业渡过难关。

未来,电影行业的变革方向?
以目前终端的现状,多样化差异化经营已经迫在眉睫,各影院存在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内容高度同质化,终端苦不堪言。所有上述问题,作为终端的实际经营者,比我们想得透彻很多也深入很多。为了生存,他们尝试不同的方式,以求找到突破点。但是,种种尝试,到最后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目前,影院寻求突破的点主要集中在广告、小卖、周边、内容四个方面。
小卖作为稳定的收入渠道,目前已成为影院继票房之后第二大收入来源,变革空间没有。周边销售取决于市场环境,跟整个电影的生态环境有关,非市场刚性需求,很难短时间迎来爆发。目前能够给影院带来立竿见影改变的,其实就是广告和内容两块了。
关于广告,目前影院主要以电影片头贴片分账模式来合作,形式十分单一。广告这一块可深度开发的点非常大,以后我们专门写一篇这方面的探讨文章,这里我着重聊聊内容需求。
内容包括制作端和运营端,这里的内容主要指运营端,及影院。影院当下迫切需要是内容的差异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人提出了分众分线发行的概念。但是,一直以来,分众分线发行,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归根结底,内容供应做不到分众,渠道方面的分线根本没有意义,且实施起来也流于形式。例如当下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分线发行单位全国艺联,其成功的原因归根于政策支持。但是,本质上艺联和传统的发行公司区别不大,仅做到了分线,但分众属性不强,终端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内容差异化带来的分众红利。
那么,终端对内容的核心需求是什么?---非电影内容。非电影内容包括:话剧、儿童剧、演唱会、音乐剧、赛事等。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政策管制。在我国,主管单位中宣部下属电影局明确禁止电影放映单位不可公开放映未取得龙标的影片以及非电影类视频内容。一纸禁令下,所有的努力都流于表面,所有人都知道需求,但是终究无法打破。

受到疫情及近年来电影行业持续低迷的影响,行业变革压力越来越大,终端为了生存,不得已会挑战行业法规,而主管单位为了拯救行业,不断去尝试变革方案和扶植政策,甚至会变向默许部分违规。主管单位有变革的动力,但是一来行业法规的颁布流程繁琐,历时时间较长。二来一旦放开非电影内容的放映,必将会冲击其他行业的发展,其后果和关联影响无法估量,故电影局不敢轻易冒此风险。
但是,如果市场出现一款可以给终端提供非电影类节目的内容供应商,且该内容的管控归主管单位审核,并只能在主管单位授权的部分终端进行放映,这样变通的市场改革方式,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从主管单位的角度来说,该方式是市场行为,即使有问题,也是其运营公司的责任,且范围小,影响面不大。具体可参考建国70周年的阅兵放映模式,由某公司提供非电影内容,然后按照电影内容去提交审核。审查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快速通过该内容并发放公映许可证,最后按照电影进行放映。该影片将重新制定分账协议,确定分账周期,并在局部范围内试点放映,不影响商业影片的正常分账模式。
小编曾经和知名文化公司凤凰飞鱼的相关负责人有过交流,他们表示正在积极推动该事项与主管单位的合作。凤凰飞鱼隶属于凤凰卫视,是国内最大的影片DCP网络传输服务商,他们将利用先进的网络传输与精准的点对点服务,为影院的分众发行搭建一座桥梁。不管成功与否,中国电影需要这样的变革来唤醒日渐沉寂的市场。

思来想去,电影的非影片内容放映早已是终端的一个核心需求,但是介于国情和行业法规所限,一直无法打破屏障,就像我国的电影分级制一样,始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是,随着疫情的发生,在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难得一遇的机遇。救市这个词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主管部门的面前。提供资金支持,治标不治本,且资金落实效果如何,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加大进口片和分账片指标,同时扶植优质国产片项目,看似从内容端进行扶植,但是从根源还是无法解决影院内容同质化的问题。相信这些,主管领导们比任何人都看得透彻,因此,我认为目前确实是推进非电影内容走进影院非常好的机会。
作者:康康
欢迎关注,更多电影观点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