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鲁西南农村还十分贫穷,乡亲们长期处于一种能吃饱就感觉不错的状态,住得不咋的,穿得也不行,更没有闲钱搞维持生活以外的事情,过得单纯而清苦。但这里的人们又非常爱面子,常常搞一些让你现在想起来啼笑皆非的事情。现在想起来几件,不知能有几人共鸣。
一、文盲带钢笔,而且一带还是两枝
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小学初中的时候,村里的文盲半文盲还很多,但大家对有文化的人都比较尊重,小青年们有个初中以上文化的,找媳妇都是大资本。那时候人们都爱穿中山装,立领,四个带盖的兜,风纪扣一系,人显得精神而儒雅。
为了更儒雅,村里的裁缝们对中山装又进行了改造,就是在左上兜兜盖上面留条缝,缝的大小能够插进两枝钢笔去。小青年们穿上中山装,再在左上兜上挂两枝钢笔点缀,那就成了村里最靓的那个仔。
其实农村挂钢笔的有一多半都是不识字、不写字的人。钢笔,就是那个时代青年们最时髦的佩饰。
有一年,我三叔去相亲,急急慌慌地找到我,向我借钢笔。当时我正在写作业,不想借给他,我说你已经挂了一枝了怎么还借我的,他说一枝怎么能行呢,得两枝。我说我得写作业,不能给你。他说你把笔帽先借给我也行。我把笔帽给他,他们兜上一挂,就成了挂两枝钢笔的人。
二、过年走亲戚,礼物装不满,用麦草垫底
我们那边过年走亲戚,一般都是把礼物放在一种柳编的叫做笆斗子的器物里,这东西圆圆的,深深的,能装很多东西,走一般的亲戚,挎一个笆斗子就可以,下层装上十几个白面馍,上层装上几包点心,然后用红包袱一盖,显得满满当当的,胳膊一挎,人前一走,就很有面子。
但是新女婿结婚后第一年走丈母娘家就比较讲究了,有的得弄12个笆斗子,甚至更多。这十几个笆斗子得东西装了,家庭富裕的,集洪荒之力,尚可应付。家境稍差的,本来娶媳妇就拉了一屁股饥荒,再弄十几个笆斗子,就非常吃力。
但大家都是要面子的人,东西少不要紧,笆斗子数量可不能少,否则丈母娘家面子过不去。那怎么办呢? 有时,丈母娘那面也很体量闺女家的难处,就提前派人过来打招呼,告诉闺女:让你公公想想办法也。
亲家这边呢,也是心领神会。先是借来足够多的笆斗子,底下用麦草先填充一半的空间,然后,再往上码白馍和点心,用一半的礼物,筹备了与别人一样的场面。
再找来几个小青年,几辆自行车,在每辆自行车的后座上绑上一根木棍,把两个笆斗子挂在车座的两边。骑车走在前面的是新女婿带着新媳妇,后面一溜几个小青年骑车带着礼物,风风光光地走到丈母娘的村上,接受村民的检阅,又有谁知道笆斗子里一半是麦草呢?
三、出门带两种烟,自己抽孬的,给别人抽好的
我记事时,老家里除了一些上年纪的老人抽烟袋外,大部分男人都抽纸烟了。纸烟的档次很多,最差的是“一毛找”,意思是拿一毛钱买一盒烟还要找钱,最便宜的大概就是九分钱。我记得当时这种档次的烟有一个叫“向阳花”的牌子;还有一种俗称“白盒”的,上面也没商标图案什么的,就是用白纸包的简装烟。两、三毛以上一盒的烟在那时就是比较好的了,一般人不舍得抽。
当时最好的烟好像就是锡纸包的“大前门”了,一般都是在城里有工作的人,回村时向老少爷们散烟,才能看见。
那时候,在街上遇见,或者走亲戚,男爷们见面第一件事就是相互递烟。为了面子,大部分人都在兜里装两种烟,自己吸的是“一毛找”,递给别人的却是自己不舍得吸的“好烟”。有时,因为掏得急,两种烟给弄混了,会显得非常尴尬,真是穷要面子活受罪。
一些人拿了别人让给的“好烟”不舍得吸,就放在耳朵上夹着,得空了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