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的起源
西装又称“西服”、“洋装”。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西装广义指西式服装,是相对于“中式服装”而言的欧系服装。狭义指西式上装或西式套装。西装通常是公司企业从业人员、政府机关从业人员在较为正式的场合男士着装的一个首选。西装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流的西装文化常常被人们打上“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感”等标签。
西装一直是男性服装王国的宠物,“西装革履”常用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俊男。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若配上领带或领结后,则更显得高雅典朴。另外,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西装作为一种衣着款式也进入到女性服装的行列,体现女性和男士一样的独立、自信,也有人称西装为女人的千变外套。
西装的结构源于北欧南下的日尔曼民族服装。据说当时是西欧渔民穿的,他们终年与海洋为伴,在海里谋生、着装散领、少扣、捕起鱼来才会方便。它以人体活动和体形等特点的结构分离组合为原则,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体的服装缝制方法,并以此确立了日后流行的服装结构模式。也有资料认为,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大衣+西装套装
如果想把这种独特的大女人风发挥得更好,可以试试时髦精们都在爱的“成套穿法”。成套穿着本身容易给别人留下“很讲究、有教养”的印象,而这点恰好和今年的大趋势不谋而合。
同色系搭配,大衣和西装为同色系,呈现出整齐和谐的视觉效果,自带高级感,简约、优雅、帅气,展现出落落大方的你。
同色系穿搭除了不易出错的黑白灰等中性色,时髦精们还可以试试其他色彩的同色穿搭,养眼十足又不失高级质感。
在同色系穿搭中加入一些同色的花纹图案也是十分有趣,无论是复古的格纹还是简约的花纹,都能打破了同色穿搭的沉闷,带来俏皮感。
大衣+西装套装,西装套装本就为一色,很方便搭配,搭配一件其他颜色的大衣,可以丰富层次。深色外套,内搭可以选择浅色;浅色外套,内搭可以穿深色,深浅有别,视觉上有个缓冲,不至于太隆重。
黑色西装套装,给人一种正式严肃感,外搭一件纯色大衣刚好可以削弱这种沉闷压抑感。纯色大衣内搭一身格纹西服套装,繁简有序,气质不输人。
冬天不是只有黑白驼,如果你想要来点新鲜的,可以加一点亮色,在西装里内搭一件亮色衬衫就吸睛得恰到好处!
当然,如果你不安于低调,可以试试前卫的配色,轻松成为街头最靓的美女。
西装+宽松拖地裤的搭配
西装+拖地长裤也不可错过。一条恰到好处的宽松长西裤可以打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卡其色宽松西服套装内搭乳白色衬衫,袖口处外露的衬衫袖边与裤脚处堆叠的西裤面料相呼应,取得视觉上的平衡。灰色毛呢西装与杏色长裤的搭配冷暖有秩,诠释出慵懒舒适之感。
浅灰色与酒红色西服外套内分别配有白色及暗红色高领内搭,一套完美的闺蜜装令人眼前一亮。于裤脚处若隐若现的暗橘色尖头单鞋与深褐色衬衫的点缀别具一格,你与潇洒极简少女之间只差一套西装!
柔美的灰紫色高领内搭与深褐色皮夹克为这套纯灰色西服套装赋予了一抹高级感。肥大拖地的裤脚与尖头单鞋堪称绝配,二者在形态上相互调和,几何形态的单鞋削减了裤腿的累赘感,取得了视觉上的和谐。
纯黑色西服套装与宽松肥大的裤腿相结合,映照出一派放荡不羁的形象。这套搭配更加适合身材纤细者,宽大的黑色面料将身体埋没,光滑质感与oversize的廓形相碰撞,华贵而又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