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把时间当做朋友》第471页——483页
第五章《思考》的第6节“案例举证”和“对立论证”
认知是一个抽象与还原不断交叠向前的过程。如果希望持续对一件事保持清晰地认识,就不能偷懒地扔掉任意一方去做揣测与判断。如果能够理解“案例举证”与“对立论证”就可以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对自己的认知现状进行检验。
“案例举证”理解起来相对简单。我们在沟通中经常会请对方举个例子,就是在试图将观点或者问题还原到某一个具体场景下去加深理解。只是如果反过来,从一开始就聚焦于具体案例,往往会忘记还要去不断抽象这一部分工作。这个是蛮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其实也好理解。毕竟抽象属于需要多次加工的高级思维,加工过程慢,也没办法立即落地见效。而具体案例总是带着它精彩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所以不仅要学会多举例子,更要在发现自己与伙伴沉浸在具体场景无法自拔时及时跳出,避免以偏概全的情况出现,造成决策失误与资源浪费。
“对立论证”就稍显要复杂一些。简单说,就是同样的一个现象,同时两个存在相对立的不同解释。它属于辩证逻辑范畴。作者在书中用“为什么员工总是更容易看到老板的错误而非同事的错误”这个例子来解释。在这个例子中,“老板会犯错”是现象,但这个现象背后有不同的解释。比如钱钟书的那句话“在树上的猴子更容易被看到藏在屁股后的尾巴”,就是对为什么位置高的人犯错更容易被看到的一个解释。
如果能真正理解上面所讲的内容,那么就会更加容理解这个词的重要性——“选择”。
比如还是刚才那个问题。大多数人常常会从情感、情绪上去选择一个让自己心里感到更合理的解释来避免自己的舒适区不被戳破。与同事吐槽老板的问题,建立心理同盟甚至还会成为“好友”,这样的例子不仅在公司,在任何组织都会出现。这是一种很具有迷惑性的现象,它起初看起来能让一个人被觉得很有个性,但时间给出的最终答案总是这样的四个字——一事无成。
我非常赞同作者给出的建议。在面对具有不同客观解释的情况下,要避免根据情绪判断,而是要去选择那个更合理更现实的解释。现实都是冰冷的。所以你的努力才是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