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 科技概念股丨商业信用公司切入资产管理领域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公司Credit Karma则是从贷款相关业务跳去做资产管理。
一、Credit Karma公司
Karma是佛教用语,意思是“业”,这个词在美国非常时髦,基本和“命运”变成同义词。
Credit Karma公司成立于2007年,2015年已融资3.68亿美元,估值高达35亿美元,2015年收入3.5亿美元,员工仅250人。它创始人Kenneth Lin是华人,4岁就开始在美国生活、受教育,基本是地道美国人。
从波士顿大学毕业后,Kenneth在信用卡行业工作时发现了信用评估的机会。信用评估原来的提供者是美国三大征信巨头:Experian、Equifax、TransUnion。其中最年轻的公司成立于1968年,历史太过悠久。Kenneth认为当时的信用评估机构太复杂,手续繁琐,于是他决定利用互联网提供更加便捷的免费信用查询,但用户在查询信用时,可以顺便推荐信用卡或商业贷款,并进行收费。
不仅如此,Credit Karma还向用户推荐现有信用下最好的信用卡、贷款机构,提供免费报税业务、帮用户找到忘记认领的钱等服务,除此以外,Credit Karma开始提供资产相关的服务,即统一账户管理。
二、Credit Karma即将进入资产管理领域
Credit Karma目前还没有完全进入资产管理领域,但它的统一账户管理一旦风生水起,就会相当于把用户所有的钱都置于它的管理之下,很容易就可以把原来的提供贷款支持变成资产管理。
Credit Karma的联合创始人、CTO Ryan Craciano在5月的演讲中提到公司引入了AN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即“弱人工智能”(限于特定领域的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在信用管理方面能够起到非常强的支持作用,同时也是现在智能资产管理的利器。
三、2017-2018全球商业信用领域热点频现
Credit Karma自成立后,业务拓展顺利,表现亮眼,但它依然有不少追兵,但Credit Karma这个创新型商业信用公司的优势已经明确确立。
《华尔街日报》5月17日报道,2017年第一季度(1-3月),美国家庭贷款再创新高,已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房产贷款比例相对降低,买车、助学金贷款大幅提升。我认为这反映出美国家庭贷款呈良性,这意味着随着贷款需求增大,信用评估公司的优势也会进一步加大。
Kenneth Lin表示不想上市,认为上市后每季度的季报会毁坏一个公司的长远野心,他希望把公司做到最大。
参考Credit Karma近年的融资情况,在融到巨额资金的情况下,如果不上市,就必须提供更美好的计划。我认为,未来一年,他们很有可能会逐渐公布上市计划,或者会切入智能资产管理领域。所以, 2017-2018年,从全球角度看,商业信用领域还会有更多新热点。
王煜全,前沿侦察第342天。
吴军 第222封信丨曼施坦因和专利
你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奇怪,里面的两个名词看上去毫不相干,而等你读完这封信后会发现,我讲的其实是另外一件事——小公司的创新,而它们又有着非常紧密而自然的联系。
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是谁,军迷朋友对他应该不陌生,对中学历史还有些印象的人应该多少听说过“曼施坦因计划”。我们今天就从这个人讲起。
如果我们抛开政治不谈,只谈军事,挑选一名20世纪最杰出的军事家,可能就是曼施坦因了。曼施坦因是二战时德国的一名元帅,他出身于一个军事世家,父亲和爷爷都是将军,不过他还没有出生就已经被过继给了姨夫乔治∙冯∙曼施坦因元帅,因此改姓为曼施坦因。
此外,德国著名的兴登堡元帅是他的舅舅。二战前,当时还是德军的一名参谋长的曼施坦因制定了一个对法国作战的计划。当时的德军并不像大家所想像的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实际上法国陆军无论从人数还是从坦克数量上来讲都多于德国,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打仗,顾及到自己的侧翼和后方的安全,不要说迅速灭亡法国了,就连是否能获胜都难说。
不过,曼施坦因提出了一个新的战术思想,他认为只要进攻足够快,就不需要防御侧翼和后方,因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就是闪电战的理论根据。曼施坦因制定的那个计划后来由他的名字命名,并且由闪电战专家古德里安和隆美尔实施,一举打垮了法国。
曼施坦因并不只是一个理论家,他还是一位战场上的指挥大师。从1941年到1942年,他在苏德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胜利,而所有的战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大胆奇袭。
在1943年德军惨败于斯大林格勒之后,他临危受命去收拾德军在苏联南方的残局,不仅让士气极其低落的德军能够有序撤退,而且还抓住机会,(在哈尔科夫战役中)以7万兵力主动出击35万兵力的苏军,并且歼灭了对方52个师(当时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部队都严重不满员,一个师只有三四千人)。这场战役的胜利,让纳粹德国多活了一年。
曼施坦因一生中只在最后打过两次败仗,因为他的兵力相比对方实在少得可怜,但即便如此,他部队的伤亡人数也远比对方少,因此无论是哪一国的将领对他的指挥艺术都心悦诚服。当然,战争的胜利不完全取决于指挥艺术,而在于哪一方站在正义的一边并且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曼施坦因最终也不能挽救纳粹德国的败局(事实上他因为和希特勒不和,在1944年就已经被解除了职务,此后德国在东线的战局急转直下)。
战后曼施坦因作为战犯受到了审判,因为仗打得还算干净(指没有滥杀平民和战俘),免于一死,20世纪50年代后成为了北约的顾问并且协助建立了后来的德国国防军。
曼施坦因指挥的所有战役都是以少对多,由于兵力不足,他只有靠进攻,靠快速、出奇才能制胜。当后来纳粹德国已经无力进攻,只能被动防守时,曼施坦因纵有天才般的指挥艺术,也无力回天。
接下来,我们谈回到专利。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专利和创新是挂钩的,因为媒体上是这样宣传的。很多人到了硅谷取经,要问那些公司如何重视和保护专利,但是事实上硅谷最富创新的公司,以及科技公司在最富创新的时代,反而没有多少专利,倒是过了创新的时期,专利数量剧增。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组我在《硅谷之谜》中引用的美国专利局公布的数据——它在2011-2015年里授予专利数量前十名的公司(或者机构):
表 2011-2015获得美国专利最多的公司
从这个表里你可以看出,世界上的专利大户似乎都是老一代的跨国公司,我们想象当中很酷的高科技公司苹果、亚马逊和Facebook从来没有上过榜。谷歌因为吃了专利的亏,后来重奖申请专利的人,才在这几年赶了上来。
Facebook这期间最好的名次在100名开外,200名以内,远逊于中国的中兴通讯。至于特斯拉这样的公司,专利更是少得可怜。2014年它宣布开放所有专利时,一共只有400项专利,其中大部分还是不值钱的外形专利,值钱的100多项电池专利大部分还是和松下共享的。
当然很多人觉得400多项也不少了。要知道IBM每年被授予的专利数是6000-8000项,在硅谷一个公司的CTO(首席技术官)如果专利多的话,一个人可以多达300项,斯坦福一个教授拥有的专利多的有100多项。也就是说,目前真正创新力很强的公司其实专利很少。
为什么大家原来以为代表公司创新力的专利和我们看到的创新力关系并不大呢?因为很多人(包括大部分媒体)没有搞清楚专利真正的作用——它其实不是进攻的工具,而是防守的工具。
当一个公司能够靠创造力快速发展时,它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将技术变成产品,别人就算抄它的技术,也只能跟在屁股后面跑,这时它会懒得申请专利,甚至也顾不上申请专利。从英特尔,到思科,到微软,到谷歌,再到苹果,成长最快时都是如此。
这就如同曼施坦因所讲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是当一个公司的业务发展开始出现停滞时,它就需要用专利保护它的侧翼和后翼了。历史上很多大公司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如今的典型代表就是IBM公司和微软公司。
IBM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坐着专利的头把交椅,每年都会从其他公司那里获得巨额的专利费。微软公司在其快速发展期并不太重视专利,大部分时间是作为被告出现在专利官司里的,在它最辉煌的1999年,专利排名低得可怜。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微软的发展开始出现停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则几乎被边缘化了,于是它(从加拿大北电网络等公司那里)购买了大量与移动通信相关的专利。买下这些专利后,微软并不是为了利用它们来研制更好的产品,而是通过打官司的形式阻扰其他公司的发展。
从2011年开始,微软通过打官司向三星、HTC等在美国有业务的安卓手机厂商收费,它开出的价钱是每部15美元,不过业界估计它应该可以收到一半,即每部手机7-8美元,即便如此,微软每年也可以有至少10亿美元的专利费收入。而微软没有多少市场份额的手机部门,却一直在赔钱。这些买来的专利,微软在拥有它们后,并没有带来任何的科技进步,反而在阻碍科技的发展。
如果说IBM和高通是靠自己的专利挣钱,微软在硅谷人看来则有点像“专利流氓”了。实际上你可以回想一下,从2000年之后,微软除了你并不使用的云计算Azure做得还说得过去,还提供了哪一款让用户尖叫的新产品呢?
今天如果你在一个大公司,你或许应该多关心申请专利,因为这是公司防御的堡垒,但是如果你处在一个挑战者的地位,要做的不是申请一大堆专利保护自己,而是像曼施坦因那样通过闪电战出奇制胜。
中国有一位我颇为尊敬的企业家,天天把自己的公司有多少专利挂在嘴边,认为靠这些所谓的核心技术就能在新的市场上抢占先机,事实上她的公司在所进入的两个新领域都进展不顺利,原因就在于她该采取进攻时采取了防守的心态。
对于小公司,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创造力和执行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对于个人,不要纠结过去的得失,提高执行力,不断开拓新的事业才是正道。不知你是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