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5天的罗胖(罗辑思维的罗振宇)60秒语音里提到了如下观点:
判断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的高低,有两个简单的标准。
第一,看他在谈论一件事的时候,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少概念工具,越多越好。
第二,看他在评价人的时候,能否少用概念,越少越好。
对事不对人。事是人做的,但在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避免把人扯进来。类似于“他本来就是个马虎的人,做成这样不奇怪”,“他就是个急脾气,谁和他合作都要倒霉的”等等,这些都是就事论“人”的错误做法。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不要否定一个人,把人的因素从事件中剥离出来,客观地分析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提出改进和解决办法。
对人不对事。在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要避免一股脑把对方做的错事都提出来,特别是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出发,引申出一大堆道理,把对方给否定了。正确的做法是,虽然对方做了错事,但我们应该表示仍然信任对方,希望他能改正错误,之后做得更好。
概念很重要。李笑来在《得到》的专栏《通向财富自由之路》的每一讲都是阐述一个概念,有些概念看似简单,在没有深入思考之前,实际是模糊不清的。这样的概念是没有用的,甚至会拖累我们。他对于“聪明”的定义是,看一个人的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这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概念何止重要,简直就是做成任何事情的必要条件。
说了“人”、“事”、和“概念”之后,再看看这三者如何匹配。罗胖的观点是,事和概念配对,人独立于概念(和“事”)之外。
做事是有方法论的。我们用价值观(也就是知道什么更好,什么最好)判断一件事情是不是值得做、应该做之后,就应该用方法论找到正确做事的方法。牛人做事效率高,做事的成功率也高,那我们就应该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最直接的方法是照葫芦画瓢,而最聪明的方法是摸索出他们做事的底层逻辑,也就是他们掌握的概念。
评论人不能用概念。运用概念做事是给了高效,而评论一个人并不需要高效。我们有时候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用简单的标签来评价别人,怎么说都很荒谬的。一旦把概念扣在一个人身上,无论是正面褒奖还是负面谴责,都会局限我们对他人的看法。
事可以谈论,人还是少评价为妙。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故事或说一些事情,但是他从来不评论一个人,他私下跟我说,他朋友说从来没有从我父亲的嘴巴里听到他评论过谁,不管好坏。谈论事情是为了消遣、交换信息、总结经验教训、表扬当事人……大部分情况下是积极的,至少是无害的。可评价一个人,特别是私下给人贴负面标签,就太要不得了。我们可以接受别人说我们做了蠢事,但绝对不会同意别人说我们是蠢人。
我们要看到别人的“好”。每个人都有长处,无论这个人被贴了多少负面标签。评论一个人不会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讨论一件事情还能学到一些方法论),挖掘他们身上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这才是有价值的做法。再者,能看到对方的好,其实就做到了无条件地包容对方,这对于个人情绪控制也是很有帮助的。
那对方身上的短处怎么办?能屏蔽就屏蔽,不能屏蔽就视而不见,改变自己总比改变他人容易很多。有句话说得好,当意识到99%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时,修行才算正式开始;而修行,就是证明剩下的1%的问题也是自己的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