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更像是在体验,它汇聚了五光十色的世界和生活,在天空的荧幕上演绎着各种美轮美奂的世界视野和生活情景,我们本色出演。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想必大家应该会立马记起几年前读书无用论的说辞!兴许现在的年轻人依旧会比较偏爱于这个说法,我寒窗苦读十余年,一进大学如熔炉,花钱锻造三四年青春,走出来却是一套套鲜明的衣物,好像还剩下那几口蹩脚的英语和那大众化的手提箱。
上班各种忙乱各种学习和锻炼,在现有的工作和业务的学习上还不够我去学习消化的,哪里还有时间去看什么书!
每当我一本正经地向身边的人说,有时间多读书的时候,从他们的表情我察觉到了嫌弃,仿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到处都是资讯,还在提读书,竟也是一种OUT的说法。
似乎不重视现代科技取得的辉煌成就,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很多职业已经被取代,就连秘书都可以用机器代替,那读书还有啥用处?
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大家读书的误区。读书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因为阅读,而获得自由,而看见自己,而走在通往与死神对抗的路上。读书十分重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为什么要读书,我不认为读书是在逃避现实,同样我还觉得它是在直面生活,在美好的年纪应是享受生活和努力生活的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生活状态。
或许你的朋友和同事们夸赞你很厉害,似乎在装饰和武装自己能力和实力的感觉,其实你会感到一种力量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各种事物,这时你会发现文化的体现并不在于喜欢看书的人手中,它是广泛的更像一种艺术在潜移默化把我们塑造的更加有素养有善心。能力变强意味着责任变大,要承担的东西也会随之增加。
读书是可以对思维力的磨练的,读书光读小说是不行的,只读本专业书籍也不对,那么究竟什么是读书?
莫提默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这样写道:“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这里面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读书其实是向你的理解力做挑战。
这件事情直接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碎片阅读不能够替代读书,因为不论你从何种渠道搜索来的信息,都是一读便知,一看就懂,都只是增加了你的知识容量,却没有提升你的理解力。
因此,这种为获取资讯而进行的阅读其实并没有什么营养,你仅仅就是知道得更多了,而之于你自身而言,并没有什么进步。
真正的读书,一定是有点痛苦的。当你拿到一本比较有难度的经典时,你在阅读起来一定不是那么顺利,不是那么快乐。由于作者
的思维水平较你为高,因此,你在一个较低水平的思维上去看它就觉得很不舒服,甚至一下子云里雾里不能理解。
但这个时候,才是你成长的契机,坚持读下去,努力去思考,琢磨,玩味,当你读懂了,你的思维水平就提高了一点。
所以读书绝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读书是一种突破自我的方式,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抱有自己的看法,在突破成见的路上继续行走。
通过阅读印证自己的成见当然很开心,但如果你每次读到的东西都只停留在印证层面上,那便是糟糕的,成见会让成长为“偏见”,你就会停滞不前,固于己见。
但当你发现通过阅读,作者的某些观点推翻了你的成见,让你觉得自己过去笃定确信的事情居然有可能是错的,你会迷茫、不解、糊涂,甚至有点失落和难过,此时你就走在了突破舒适圈,突破成见,建立新认识的大道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