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教育写作坚持每日打卡,给我带来了三点改变。
1.努力寻找写作素材。写作需要素材,我较以往以更主动的意识投入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开拓不同的工作渠道;感受丰富鲜活的校园活动,走进多学科的课堂体会不同学科的教学;参与不同群体的对话,体会人与人之间智慧与情谊的心灵共振。
每一周都坚持到支教的学校进行一天的工作,听课、上课、参与研讨、进行交流,感受另一种教育生态,体会不同地域下教师的教学和孩子们学习的状态。感悟乡村文化背景下自然纯朴的孩子们带给我的温暖,每一天都会有生动鲜活的故事在这里发生。。
我也会充分享受季节给城市以及自然万物带来的变化,用心去观察和发现,一草一木、一棵树一种色彩,因为对节气的敏感,能够随时感受到自然万物带给我的欣喜与感动。
生活,就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循着思路追根问底。日常所见所闻所感皆为经历,但没有记录,往往就如过眼烟云,现在以“有形”的方式记载下来,就需要有文字之间完整的逻辑建构,这需要对事物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说写《一座公园,一种幸福》,仅仅只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浮于表面,缺少对“公园”厚重文化背景的认知,所以,我又去查阅了大量有关公园的历史资料,知道了它的修建背景以及后来的发展变迁,更体会到这座公园赋予长沙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意蕴。我写学校推进的一项活动,就会关注活动的策划、实施、宣传,力求亲身去参与和实践,真正体会这项活动的意义。去听一节课,就会在课后和老师交流他的设计构想,教学心得,交流我的思考和建议,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写出这节课的课评。这种追根问底的意识,让我能够比较宏观与全面地看待一个事物,从而拥有理性的判断,形成一篇有一定逻辑、一定观点的文字表达。
追问,是写作不断走上高度与深度的通道。
3.抓紧时间进行阅读。每日写作,尽管有素材,但是常常词穷,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文字功夫还不足以搭建起对写作素材的描摹与建构,对一些问题还总是基于表层的认知与分析,不能够切中核心和要点,究其原因,就是阅读的欠缺。这种发现警示自己坚持阅读才能垫高自己的写作,尽管还是读得少,但是意识提高了,就会挤时间,并选择更有价值的书籍阅读,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同时,和同事们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读一本书,每周分享,促进自己持续阅读、深入阅读一本好书。当然,真正有效的阅读还需要有思考、有记录,才能形成理性有深度的阅读理解。
阅读,是写作之所以成其为写作的源泉。
尽管写作还处于低水平阶段,但是写作给我带来的改变远远胜过写作本身带给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