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麻尾小镇,等车的间隙,趁着这空闲时间,来记叙这段旅行。
国庆加中秋总共八天的超长假期,在东莞的好友也都选择回家了,一个人呆在东莞无所事事,这些对于一个每天六点多就起床,晚上很晚才睡,时时刻刻都停不下来的人来说,是相当难熬的。
前段时间认识一个朋友,家里在景区附近开了个农家乐,前些日子还帮她发过广告。偶然聊起,她提议既然闲着没事,不如去她的家乡看一看。想想除了兜里拮据的银子,也没什么顾虑的。仔细规划一下行程,还是在能力承受范围内,就这么确定了行程。
10月3号,乘坐火车从樟木头到广州,然后下午两点多搭乘K841次列车,晃晃悠悠十几个小时,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多,才到了贵州小镇~麻尾。一路上除了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一宿的哭闹,列车上的一切还算都比较和谐。也许是地域不同,性格也会有差异,列车上大都是广西和贵州的乘客,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听到旅客们的抱怨。我想要是北上的列车,估计是分分钟忍不了的。
小镇印象
下了火车出站,第一眼看到这个贵州小镇,朦胧中还浸着一点夜色,车站不远处的矗立的几座苍山,隐隐可见。车站旁边的小吃店已经开始了忙碌的一天。走进去要了一份米粉,安慰一下饿瘪了的肚子,也多亏了这份米粉,才有力气开始一天的旅行。
昏暗无光的车站广场前,早早的已经有司机在吆喝了: “有到小七孔的没有?”可是听到他们的价格,80元一位,真真的吓退一批人,这当然包括我。想了想,那么早公共汽车肯定还没有从车站发车,游客们这时候要么在这里等车,要么任由司机师傅漫天要价。而我是那种不愿等待又不愿忍受欺诈的人,我选择直接去车站。地图导航了一下,才只有2.5公里,走路半个小时就到了。就这样一个人背着包,走在时不时还传来一阵鸡鸣声的乡间道路上。
走到车站,已经七点多了,小镇也渐渐从睡梦中醒来,但路上依然空荡荡的,少有行人。走进车站,车站内已有乘客在等候了,问了一下售票员到小七孔西门的价格,睡眼朦胧的售票员迟疑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到小七孔西门十五块钱,八点钟发车。”
初识贵州
灰蒙蒙的天,没撑多大会儿就下起了雨。汽车疾驰在双向单车道的乡间公路上,窗户内侧不一会儿就爬满了一层雾水。司机拿出毛巾迅速地擦拭了前挡风玻璃,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我用手扒开车窗的雾水,窗外的景色随着汽车行驶飞速地映入眼帘。
青色的山,一个个呆头呆脑地矗立着。透过裸露的岩石颜色,以我目前保留的浅薄的地质知识,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大都是灰岩,山体上到处都是地下水冲蚀留下的空洞,整个山体风化严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雨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山体垮塌或塌方。
汽车游走穿梭于曲折的山路上,每当驶过弯道,不知道对面是否有来车时,司机都会玩命的摁喇叭,好像在告诉对面:快闪开,我来了!当然为数不多的车辆也回以响亮的汽笛声:滴!滴滴!滴滴滴!!!看着窗外近在咫尺的山沟陡坡,我识趣儿地摸出了屁股底下的安全带,牢牢地系在胸前。
路过的村庄,房屋在建造时已经充分考虑到当地充沛的降雨量,大都是建造成两层的高脚屋,或者依坡而建,几层青灰色的水泥台阶从路面延伸到屋内。田地里的稻谷早已收割完毕,留下短短的一层稻茬。一座座圆柱形的秸秆垛散布在空荡荡的田野中,与附近的圆柱形山体一起,一大一小,交相呼应,守护着这份恬静与美丽。
小七孔美景
一个小时的车程,飞快地到达了景区西门口,而这雨才停歇。景区也因为前面一直下雨暂停了售票,售票厅里积攒了大量的等候买票的旅客,排起了长队,焦急的等待着。上午九点半才开始售票,排了半个小时才购到票~景区门票110,摆渡车票价40。
由于景区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相聚较远,各个景点之间都有摆渡大巴。各个摆渡点前也都排起了等候乘车的游客,每个摆渡点至少需要排10分钟。
第一站,小七孔古桥
第二站,六十八级瀑布
第三站,石上森林
第四站,水上森林
第五站,地下河出口瀑布
第六站,铜绿湖(卧龙潭)
再识贵州
大概下午四点钟旅行就结束了,乘坐大巴就返回了景区西门。然后地图上查了一下,订的酒店的地址,距离2.8公里。想了想也不算远,于是暴走症又上来了。
大量在建的景区配套设施,道路亮化以及大型地下地上停车场,可以看出当地政府也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景区门票要定价110元了。高速路口通往景区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在建的酒店和度假村,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这一切都预示着投资者看好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高速路口悬挂着一块醒目的标语:加大精准扶贫。
联系了朋友,问她有没有时间见一面,吃个饭。在家帮忙看场子的她,一直在忙着招呼客人,最后一次回复信息是晚上12点多,说是又接了一波客人,估计是没时间搭理我了,她家的农家乐这个假期估计是也挣了不少银子。于是只能自己去找预订的酒店,随便整点吃的,洗洗早早的睡了。
第二天早上,很难得一直睡到九点多才醒来,收拾一下退房,吃个早餐,然后四处游荡,了解一下贵州农村。
上午来到景区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整个村庄在群山怀抱之中,中间是一块冲积洼地,整个地形就仿佛一个巨大的大漏斗,从远处流淌而来的涓涓细流,消失在这漏斗的底部。一条在建的公路把村庄一分为二,一边是破旧的土坯房,一边是砖瓦结构的二层小楼,路的尽头是在建的一排整齐的三层小楼。几头老牛卧在杂草丛中静静地吃草,绿化丛中的一栋建筑里,一面红旗迎风飘扬,那是孩子们梦想升起的地方。
下午两点钟,在景区门口搭乘去麻尾的汽车,顺便游览一下来时没来得及欣赏的这个黔南小镇。沿街街道大都是仿古的破旧的门面房,有很多家门面上写着店面转让。站在路边的一对老夫妇引起了我的注意:年龄大概七十多岁,老头手里拿着一袋医生给配的药,两个人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也许他们在商量着家庭琐事,或者是在说病情,而我不得而知。
市场街的尽头被一层蓝色的铁皮包裹着,透过中间的缝隙,可以看到一条流淌着的混浊的河流和对岸正在建设的楼房,那应该是新建的旅游项目吧。旁边的建筑垃圾旁,穿着破旧的几个看上去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满手污浊地在这堆垃圾中搜寻着他们认为能卖钱的建筑废料。
看到这些,不禁引起我对于这个小镇人民的发展前景隐隐担忧。怎样才能做到均衡发展,怎样做到精准扶贫,一个也不能少。国家规划的2020年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对于这个贵州小镇来说任重而道远。
是时间离开了,来到火车站取了票,坐在车站前的台阶上,望着远处,一轮明月已经爬上了山头,光芒万里。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