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8日 周日
上周五(4月26日)上午第二节,一年级四班,应董开月老师的邀请,研讨《棉花姑娘》一课。先听课,后教研,效果不错。
董开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环节恰当,学生的投入程度高,目标达成率较高,是一节不错的家常课。
作为一节家常课,我们听课的主要目标是寻找问题,改善教学,提升日常课堂的教学质量。
课后,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1.导入环节。老师让孩子读谜语,猜谜语。读谜语环节,一位同学读最后一句时,因不识难字,读得很不流畅。所以,老师现场教他读好最后一句。学生读好最后一句,便坐下了。(注意:教师教学生读好最后一句后,还需要让学生再完整地自主读一遍谜语。语言,是整体,不能割裂。)
2.难点:娘(轻声、二声)的处理,老师用“直接告知”的方式来处理。我觉得,此处处理的过于草率。难点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难点挑战了学生的固有认知和思维。所以,需要设计几个有层次的活动,清楚地明白“娘”的读音变化规律,若没有规律,可结合生活进行语言实践,以养成习惯。简单告知,不能解决教学难点。
3.如何评价朗读?这里的朗读,包括集体朗读和个体朗读。集体朗读,我们可以评价:好的集体朗读,不能错,不能拖。对照标准读一读。
个体朗读:读正确是首要,读通顺是其次,读出某种感觉是挑战。这里,最需要老师的倾听,听什么,语调、语气、神态和细微的透出来的不易觉察的感觉。一年级,强调感觉,而非概念。
4.课后题的使用,首要的是能够明白,用几个有层次的环节,用几个适合的方法帮助孩子来理解课后题。而不是把课后题一呈现,然后问孩子,这个题,怎么答。这是考试解题,不是文字感悟和思维训练。
5.日常课,确立一个重点。备课时,想想如何突破这一点。“突破”,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何设计解决“重难点”的由易到难的主问题,设计的起点是什么,终点是什么,终点仅仅限于解决了“重点”或“课后题”,终点之外还需拓展到何种程度?
6.一节课,尝试解决一个,效果不好,再改,直到学生学会,自己满意为止。然后,把相关的教学片段,完整记录下来,以待后用。
7.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场生成。比如,这节课,学生读燕子的话的时候,把“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这句话中的“请”读成了“找”,老师立刻给予纠正。
回看这个教学片段,老师的纠正,是必须的。但,如何纠正,大有学问。我也许会这么处理:对照课文,你读正确了吗?请读读“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和“你还是找别人帮忙吧!”,你的感觉一样吗?怎么不一样?用“请”,燕子会怎么想?改成了”找“,就成了燕子想的是?一字之差,燕子的心理大不同。
“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燕子对于无法帮助棉花姑娘,不好意思,略有歉意和内疚。换成“找”,不仅生硬,而且燕子好像原本不想帮忙,略有嫌弃之意。(不知这算不算过度解读?)
8.准确把握教材,参考教参,但不唯教参。备课,自己先读懂文章。比如,《棉花姑娘》,课后第一题,是分角色朗读。如何做好这一点?我以棉花姑娘的三句话为例,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燕子说:“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啄木鸟说:“对不起,我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三句话,感情一样吗?
第一句话,棉花姑娘说话之前的状态是什么?联系第一段,“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关注三个词,“生病、可恶、盼望”,若这样,你觉得棉花姑娘遇见“燕子”,心里会想什么,于是她说——
第二句话,燕子没法帮忙,棉花姑娘心里会想什么?此时,她的病会怎样发展?她更加盼望什么?这时,啄木鸟来了,她会想什么?于是她说——
第三句话,棉花姑娘十分失望,病越来越重,蚜虫越来越多,可是”盼望“渐渐少了。就在这时,青蛙来了,棉花姑娘好高兴。除了高兴,她还会想什么?于是她高兴地说——
三句一模一样的话,感情的细微差别,随着病情和盼望之情的变化而变化着。
第一句,生病的无力和特别的期待;第二句,无力的加剧,初次被拒的伤心,再次燃起的希望;第三句,强打精神,再次被拒的无奈,最后一根稻草的希望。
一年级,也许不需要把这种感觉准确表达,但需要他们懵懵懂懂的触摸到,多多少少的藏在自己的朗读中。
以上,个人想法,尚需实践和修正。
日常课,家常课,细细琢磨,都挺有价值。
发现他们,解读他们,在这平平常常的日常里,一课又一课,一日又一日。
师徒结对,共研课堂。
修炼,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