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来到世上,上帝都会赠送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很有特点,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模一样。你用的再多,它也只有这么多,你不用,它也会悄悄流逝。等到第二天,一切又都会回归原点,没用完的不累积,不够用的不透支。
时间,就是这份礼物的名字!
年岁越长,时间仿佛过的越快,昨天好像还在跨年,今天一眨眼,2017年已经走完一半了。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的很慢,今天又常感叹,怎么一晃眼的功夫,这么多时间都过去了。
对“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1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¹⁄₅,即20%;而对一个50岁的成年人来讲,未来的1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¹⁄₅₀,即2%。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会觉得时间运动得越来越快。——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同样的时间被用掉了,可是每个人的收获,却完全不同。很多书都在讨论该怎样进行时间管理,怎么规划时间用途,可是还是发现,规划的再细致,时间依然不为所动,按照自己的规律一步一步前行着,不因你不同时刻的感知有丝毫的变动。
怎样将时间,当做合理的资源,加以利用、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呢?其实,这里面技巧也是无处不在的。
记录时间
记录可以有效的让自己了解自己做每件事需要花费的时间。很少有人能够准确的估算到自己花费的每一分钟时间,我曾经尝试过预估我自己的:闭上眼神不看时间,当我预计差不多1分钟时候再睁开眼,发现实际已经过去了2分半。预估时间这件事,不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是很难做到准确的。
记录让我们初步的了解了我们每件事情上需要花费的时间,然后就可以明确我们的目标了。合理的制定可实现的目标、有时间节点限制,也就是DDL、有能力完成、而且目标的完成很有意义,这样,我们才可以将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准确的预估出来,进行分析、分解任务目标。
在时间的记录方面,有一点值得效仿,李笑来的基于事件的记录,而不是基于结果的记录。群友大吃推荐的APP,就很好用。
创造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每个人对时间的利用是不一样的。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总能够在别人看不到的时间里面创造出新的时间来。
001 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去年2月份公司搬迁,每天的通勤时间在地铁上多出了一个半小时。虽然没有仔细统计,但是每天的这段时间里,我大概看完了六七十本书。等车的时候、坐地铁的时候,这些时间利用的好了,其实可以创造出很多的有效时间。
002 任务并行: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里面也提出建议:把要完成的任务写下来,分清楚哪些是简单机械的、哪些是复杂灵活的,然后尝试把机械的任务和非机械的任务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比如说,在跑步的时候听英语,就是典型的实践案例。——在时间对每个人都一样的前提下,节省时间就是在创造时间。
003 避免浪费。比如说找东西。据说每个办公室的人花在找东西的时间上足足有70个小时,不管是找物品还是找资料,或者是电子文档。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的物品分门别类的整理好,这些浪费的时间节省下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创造了。
规划时间
小灶群每个月底都会有一个话题:这个月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了?下个月的目标是什么?
每次写这两个话题,都会很心虚。因为到目前为止,好像没有一次百分百完成任务的。对时间的预估不足,有效时间比掌控不足,没有余闲,高估自己。每一项都能找得到足够的理由来打脸。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也逐渐的开始明确自己的空闲时间、完成任务的时间到底是有多少,慢慢的任务完成率逐步的也在提升了。
先对任务进行规划分解,远远比直接开始做,效率高的多。
通过这几个月目标话题的撰写,现在我大概的能够明确,我最合适的学习环境地点,在家里的时候就是在书房,在公司的时候就是在宿舍书桌边——偶尔会窝在床上看书,所以床单上好多笔划过的痕迹。
每个月我会在月初的时候,把自己的本月计划、作息安排写在便签纸上,贴在书桌前,每天都能看得到,然后自己画“正”字进度条,明确自己的进度。同样的,我会适当的给自己安排一些余闲时间,留给偷懒或者意外的事情。
这个目标是随着进度定期更新的,包括年底的目标,其实也在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随时的进行调整。
很难说这样效果就一定很好,但是目前依据操作下来,明显感觉是比前面几个月时间利用效率高很多了,所以这也是在进步哦。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王铮亮在歌曲中向大家提问。其实,时间一直都在,只要我们好好的记录它,创造它,规划它,它会通过我们自己的不断成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