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是补齐短板还是加强长板?
这时候很多人都会拿出“木桶原理”来证明一定要补齐短板,因为“木桶原理”早就告诉人们,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引申到个人上,很多人都会吐槽自己的劣势,却说不出自己的优势,所以很多人认为要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就要去补齐自己的短板。
其实,我们无论对于自己的短板还是长板都认识得不够清晰,就如彼得•德鲁克说:“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在这一点上,也往往认识不清。”
厘清误区一:补齐短板不会让你更成功
当时在学校时,我们一直被要求说不能偏科,一定要把那些弱势的科目补起来,所以就在那些不擅长的科目上死磕功夫。
这种学校的经历带给我们的影响就是,我们很自然地认为,只要可以纠正所有的缺点,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其实纠错最多能让你得70分,你努力之后的那个结果也就是那个具备优势的人的基本功而已。
反之,如果能把同样的精力花在加强自己的优势上,那么可以让这一项达到100分甚至120分。
我们要明白,真正让我们能够从竞争中突围出来的,一定是我们的才干加上我们的努力,而非自己的平均得分。
厘清误区二:优势无须投入精力
用出租车举个例子吧。你应该也有过体会,在下雨天特别不好打车,而且雨天司机收工也特别早。
有学者研究过这个现象,他们发现,司机倾向于通过每天“要赚多少才能不亏”的方式来计算自己的工作时间,比如一天啦500块,一旦赚够了,就停止工作。雨天打车人多,加价多,所以收工早,而平时活不多,他们的工作时间则加长。
其实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在雨天(单位时间高)的时候多干,在晴天(没活的时候)早点回家休息。
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对此的解释是,我们对于“多赚”与“少得”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我们对于让自己“不亏”的心理动力,远远高于让自己“多赚”的心理动力。
为了不亏,我们弥补弱势的时间远远胜于发挥强势的时间,我们查缺补漏的热情远远高于我们关注优点的热情;为了不亏,我们在自己的“晴天”领域——那些乏善可陈的领域要了命地干,在我们本可以收获更多的“雨天”领域,则随便哗啦几下对付。
显然,这种宁愿不赚也别亏的想法已经让我们放弃成为强者的机会,大部分人已经变成了庸人。
木桶原理的新理解:
1、短板已死
补短板的个人成长策略在今天已经失效。
互联网时代交互和分工非常简单、精细,很容易形成长板原理。
2、发展长板
找到长板、发展长板,以长板为核心整合出一整套的技能组合,以这套组合为核心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大部分人在上面花的时间都不够。
我们要把自己的长板好到让大家足以忽略或者忍受你的短板。
盖洛普公司在全球掀起过一场优势运动:用40年的时间,对全世界200万人进行了关于优势的开放性研究,他们发现:
世界上最成功的个体,都是通过将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是通过弥补弱点来获得成功的;
世界上最顶级的职业经理人一直都在遵循一个理念来管理团队——可以寻找和培养具备特殊优势的人才,通过优势为团队创造价值。
3、木桶的底板很重要
如果没有底板,多少水都白装。底板越紧密,长板能装的水越多。
什么是底板?在任何能力之下的底层能力——学习能力、思考分析能力、练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共情能力……
4、一定要加强桶箍
木板是用桶箍并在一起才做成了桶,如果没有这个桶箍,木板之间会有水流下去,成篮子了。
什么是桶箍?就是技能与技能之间的联系——你的各种能力、资源之间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感谢:《得到》古典的“超级个体”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