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我的作文课上,三名学生朗读我前一天布置的家庭作文。这次作文是小学三年级自编童话故事。我结合课文及自己创造童话的经历,为学生讲解了如何进行童话创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构思,将心中所想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我对学生进行童话创造的系列思维训练。
天哪!第二天汇报作文时竟然有三名同学写的童话出奇的相似。原文如下:
《聪明的小鸡》
从前,有一只小鸡,它想上湖边玩。它高兴地向湖边走去,走着走着,突然从草丛中窜出一只狡猾的狐狸。
想要吃掉可爱的小鸡,小鸡一看想要吃掉自己,它动动脑筋,两只小眼睛转了转并对狐狸说:“可爱的狐狸哥哥,你是不是饿了,想找东西吃呀,可我吃耗子药,你吃了我也得死,不然我就让你吃好了。”
狐狸想想小鸡说的,我要是吃了它,我也得死,那可在也看见这么美的风景,那再也看不见爸爸妈妈,转身就走。
《聪明的小鸭》
从前,有一只小鸭,它想上(到)河边游泳(捉鱼吃)。它兴高采烈地向河边走去,走着走着,突然从草丛中窜出一只凶恶的狼。
想要吃掉可爱的小鸭,小鸭一看想要吃掉自己,它动动脑筋,两只小眼睛转了转并对狼说:“亲爱的狼大哥,你是不是饿了,想找东西吃呀,可我吃农药,你吃了我也得死。”狼心里想,我不能吃它,吃了它,我也得死,狼想了想,转身就走。狼听了小鸭的话。
《聪明的小鹅》
从前,有一只小鹅,它想去河边玩。它高兴地向河边走去,走着走着,突然从草丛中窜出一只凶恶的狼。
想要吃掉可爱的小鹅,小鹅一看这只狼想要吃掉自己的肉,它动动脑筋,两只小眼睛转了转并对狐狸说:“可爱的狼大哥,你是不是饿了,想找东西吃呀,可我今天吃老鼠药,你吃了我也得死,要不我就让你吃好了。”
狼听了小鹅的话,转身就走,狼听了小鹅的话。
我们首先看题目,三名学生的题目分别是《聪明的小鸡》、《聪明的小鸭》、《聪明的小鹅》,只差一字。再看内容,主人公除了鸡鸭鹅的变化,就是狐狸变成了狼。地点从河边变成湖边。主人公的表情都是“动动脑筋,两只小眼睛转了转”。再看主人公的命运都是被抓,利用吃毒药这样的谎言骗了敌人,最后敌人转身走了。
如此雷同的这三篇作文,一定不是巧合。经过调查,原来三名同学课后在同一个课外辅导班辅导,一名学生产生了构思,结果老师让其他同学也按照他的构思来写。在写的时候老师对这三名学生进行了指导。为了避免三篇作文一样,把童话题目进行更换动物名进行更换,,“可爱”换成“亲爱”,“耗子药”换成“农药”、“老鼠药”。细节描写“动动脑筋,两只小眼睛转了转”也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
细读这三篇童话,不由得悲从中来。首先这位老师没有帮助学生改正“想要吃掉可爱的小鸡(小鸭或小鹅)”;“小鸡一看想要吃掉自己”这样不完整的句子,也没有帮助学生删掉文章结尾累赘的“狼听了小鸭(小鹅)的话。”即使是这位老师修改过的“它想上(到)河边游泳(捉鱼吃)。”(括号里是老师修改的)既是错误的,又不能表达学生的本意:“它想上河里游泳。”至于老师没有帮助学生改正字词错误就更不必说了。这些,又恰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批改的最基本要求,可遗憾的是我们这位教师在这方面没做到。
然而这些也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位老师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这位老师煞费苦心,在“天下文章本一家,你抄你的你抄他”方面下足功夫。这三篇童话找不到自编的影儿,自然谈不到学生作文的创造性,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学生童话中很多语言是老师讲述学生抄写的,自然学生也就失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想的权利。失去这些,学生无异于学舌的鹦鹉,所写的作文又有什么意义。
这使我想起十年前某镇统考,我承担五年作文批改任务时发生的事情。那次作文要求写“我的xxx”,批改作文时,我发现有一个班十几个同学的作文题目都是《我的舅舅》。这十几人的作文内容也惊人的相似。都是写我的舅舅是一名乘务员,一次我上车没有买票被舅舅发现,他大公无私地向我售票索要车票钱,赞扬了舅舅的大公无私。
这位教师的作文指导与前一位老师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样的作文辅导也许出自于老师,也许出自于我们的家长,也许他们用心良苦,但这些辅导却无异于开出一副副毒药。这样的作文辅导剥夺了学生独立写作的权利,让学生亦步亦趋的模仿教师的范文,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怎敢独立作文,又怎能独立作文?
三副毒药,恐怕吓不跑了狡猾的狐狸和狼;毒不死没有吃到毒药的小鸡、小鸭、小鹅;但它却毒害了学生,毒害了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