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时间,为什么不同的学生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跟老师有关吗?我想哪怕如圣人孔子,万世师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众多弟子,照样只有少部人留下贤名。但是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在统一的教学机制要想得到完美地实践,始终是一种挑战,很难真正全面实现的挑战。
原因很简单,事情上,教育这件事,是一个系统工程,与个体差异之间永远有无可调适的矛盾。
但是,现实中,有一些案例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以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整个大环境中,去建立自己的小气候,从而实施逆袭。
要实现逆袭,必然要“知己知彼”,所谓的知己,自然是了解自己,譬如说智商,据研究数据表明,人与人之间,除了极少部分处在两个极端,中间占位的极大多数,其实彼此之间的智商差距是极小的,依照目前人类建设的测试标准出来的数据完全看不出特别之处,但是,现实是,两个差不多条件的人发展状况却大不一样。这又要如何看呢?为什么会出现差距呢?
这就凸显出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微妙之处。
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为什么我在上课的时候明明听懂了老师讲的课,可自己的分数就是无法提高呢?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到全国各地演讲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的衡水中学的超级学霸刘嘉森,是这样回答的:拿老师上课时所讲例题为例,老师会详细分析解题步骤,你表面上像是听懂了,其实是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最重要的是听完之后自己马上做一遍题,把理论变成实践,才能知道自己究竟哪里没有掌握!
这是不是一个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观主动性,根本问题不就是如何计划与利用好时间,提高效率。要知道,任何别人的经验,如果你自己不去试一试,不能够为自己所用,都不是好经验。
刘嘉森何许人?2015年夏天,他以673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当年全国高考衡水中学文科状元,河北省第二。
除了这个标签,另一个标签更加吸引人眼球,高一年级排名568名。从568名逆袭到全年级第一,这个听上去就很厉害。
我们来一起来看一看他如何实现逆袭吧?
①打开思想上的结
第一次考试,只有年级568名。一个小镇学子曾经的优越感消失,落差让他的心情变得焦虑起来。感受到这里和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后他有了危机意识,顿时慌了神。
改变他的是一次化学奥赛班的课遇到以拼命著称的学长。那位学长下课从来不动弹,全心全意学习,更夸张的是桌上据说都摆着葡萄糖口服液。通过不懈努力,学长成绩居班级的第一,而他入学的时候还没刘嘉森好。“要自己跟自己比,一天比一天更好,激发一个更强大的自我,而不是在与他人比较中迷失自我。”这一番话点燃了刘嘉森学习冲劲。
真正的改变一定从心而起,由内而外,一个人只有解决了内心的困挠,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全意,心无旁骛,全情投入,才是实现逆袭的核心原素。
②充分地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如何平衡好休息与学习的关系,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尤其是课余时间,其实就是刘嘉森拉近与同学们距离的法宝。刘嘉森将碎块时间利用到了极致。几分钟,他会争取做出一道题来,几秒钟,他会再熟悉一个英语单词。正是凭借这样精确到分秒的碎片时间利用,使得他的成绩稳步上升。
正是因为打通了自我困挠的心理关,也使得刘嘉森在高中三年中始终保持良好心态,专注知识细节的打磨,从听课到课外及时消化,落脚每一个知识点,这种执着于细节水磨功夫的韧性使得他的知识基础非常扎实,最终从一众优秀的同学中脱颖而出。
我们知道,个体之间一定有差异,对刘嘉森的案例分析,我们大致有这样的启示:解决掉思想上的负面影响,相信自己!这点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想尽一切办法,譬如说,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养成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在这一点上,对一个刚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借鉴作用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