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冲着凯凯王的颜值,加上对历史的些许喜爱,看了国家宝藏节目。
看到最后,方知自己太肤浅。对文物的尊重上升到了尊敬与崇拜,更是对其背后,创造它的人、保护它的人,让它重放光彩之人,深深的崇敬。
这个国宝节目,不仅仅是在讲解文物,讲述历史,更是在宣传由古至今的匠人精神。
第一次看到千里江山图的图片时,便觉得惊叹那种青绿之色,如此厚重璀璨鲜艳。今日看了栏目的讲解,方知它的璀璨多么来之不易。11.9米的长卷之上,墨色打底,赭石铺面,绿色晕染,青色上染,再次复染,层层上色。五遍的工艺,每一遍,单独拿出来,都是一幅绝世画作。而作者王孟希当年才十八岁。如此复杂浩瀚的工程,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对画技的钻研,没有精益求精的作画精神,这样独具匠心的旷世佳作,不会出自18岁的少年之手。
千里江山图最珍贵的便是色彩的大胆艳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青色,历经千年,色泽不变。节目组请到了如今能做出来这种颜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仇庆年老先生。他所制造出来的国画颜料与古代很多名画、甚至敦煌壁画上的颜料如出一辙。他现场示范了制作颜料的流程,从山水之中去寻找名贵的宝石、药材、金属,敲碎,研磨,复筛,漂清,光漂清一项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最后才能得到少许极为珍贵的颜料。由此可见,古代的匠心和创造力。
看完节目去搜索了仇庆年老先生的资料,很遗憾,百度百科上并没有相关介绍。从一篇关于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闻报道中,看到了仇老先生的身影,这种工艺后继无人,如今也只能产出极少数的颜料供一些老客户使用。那篇报道中还写到,苏州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生活都不容乐观,大多都面对着后继无人和文化遗产每况日下的局面。
研磨一月,漂清一月,这种重复性地工作已经被现在人所恐惧、排斥。对金钱的崇拜,成功的渴望,使完成个人抱负的标志,已经由个人成就转向个人身份、行业、收入等级地上升。
压力,竞争,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快速职场提升、提高收入”等浮躁情绪。
所以现在能沉下心来做事的人已经很少了,又何况是如此单一枯燥、没有名望的工作?
对,就是没有名望。对于职业的认识年轻人有很多受到父母的限制与影响。在上一辈眼里,工作的稳定、职业的名望是第一位的,甚至超过收入与职业发展的空间。所以,这种思想氛围下,愿意继承这样手艺的年轻人,也就更少了。
反思自己,对待工作,对待喜欢的事情,自己又何尝不是缺乏静心呢?缺乏一份匠人钻研进取的精神。
所以这期的国家宝藏对自己的冲击,不仅仅是对文物本身的惊赞,更是对创造与守护文物的匠人的惊赞,无论是不可能烧制出来的瓷器集大成者“瓷母”——各种釉彩大瓶,还是动荡流离、辗转各地的石鼓,对于他们背后的人,创造者、传承者,日复一日所做的事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是最好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