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都在沉浸在韩国的电影、电视剧。《追踪者》属于我比较害怕的恐怖题材,无他,胆小尔。冲着河正宇大叔的演技点开观看。《杀人回忆》和《追踪者》都属于恐怖题材,前者的阴暗来自于对危险不确定的营造,隐在暗处的某人随时要给你一刀;后者的恐怖氛围则完全由主角(杀人者)的阴暗形象凸显。豆瓣上很多冠以表演方式的分析,我想写写关于自己心中的对于电影的疑惑。
从结局开始聊起
结局的1/3处,我们都以为被困的女人应该可以逃脱困境,结果依旧被杀。导演是如斯的残忍啊,将人性中对于希望的幼苗生生掐断。仿佛听荧屏后嘶吼的声音:原始人类对于危险信号依靠直觉就可以马上判断危险,在安逸中呆太久的我们,对于危险的直觉完全已经钝化,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退步?当然,这种处理方式当然可以引发起思考,但是否有一种为悲剧而悲剧的设计感,故意残忍而残忍的变扭感。
这个是电影中Bug吗?
在河正宇大叔饰演的犯罪嫌疑人被审问期间,犯罪心理学专家正确的分析出他杀人的心理动机,即:大钢钉象征着性器,谋杀女性来源于幼年时母亲的伤害引起的心理创伤。与此同时,电影的另一条叙事线,皮条客在追查杀人嫌疑人家庭信息的时候,风险其年幼的小侄儿也被同样的对待过,脑袋上一个大窟窿无法痊愈。
提问:犯罪心理分析专家的分析结果成立,为什么嫌疑人要对侄儿下手?而且同样利用象征性器的大钢钉试图敲碎脑袋的方式杀人?侄儿是男性,而且是以时间推算犯罪的时候就5岁以下。那犯罪心理学家的推断就是错误的,大钢钉不是象征性器,但是这样假设,又无法与剧情自圆其说。
另一种假设
电影最后的落点在恐怖本身。从狗扒开庭院的泥土啃食残体,到镜头挖开庭院厚土,一具具尸体摆放在庭院,晚饭都快要吐出来了。原来自己的设想是:电影会通过寻找犯罪线索的皮条客这条线,将层层剥开一个罪犯形成的社会原因。比如:将罪犯年幼的不幸成长经历缺少人文关怀,形成了由个人的(家庭内部)成因发散到社会报复犯罪心理人格。这种方式既完成了对电影的恐怖元素的整合,也对社会底层的描写,或者女性生活的无奈的深层思考提出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