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老家,看到父母老了,心里有点难受,父母亲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原来不戴帽子,现在也戴上了,父亲甚至说不敢剪头发,怕冷,我觉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想着父母逐渐老去,我感到内心的惆怅。
这么多年,我每次回家都是兴冲冲的,但是快到家时就开始忐忑,害怕接到母亲的电话,到哪了?为什么不早点?就喜欢拖到最后?这一句句质问,让原本是关心的话语有了火药味,我内心有了评判,情绪开始上头,所谓近乡情怯,在我这里,有了不一样的解释。
在回家的路上,我会想着该如何跟母亲说话,想着她的反应我该如何应对,但一到现实,一种莫名又熟悉的感觉会立即笼罩我全身,让我事先想好的对策灰飞烟灭,比如,我带了自己做的酱肉给父母,我说,妈,这个酱肉可以炒着吃,蒸着吃,老爸喜欢喝点酒,这个菜方便,好下酒,我妈回:这个肉太肥了,不好吃。我:啊,哦,~我妈在刷抖音,我问她,手机好用吗?(她手机是我买的,当时看她手机太旧了,用着我侄女淘汰下来屏幕有裂缝的手机,我就在双十一花了 999 元买了一个小米手机给她),她回:这个手机好卡(因为已经用了两年多),那个谁谁谁在手机店里买只花了八百多,不要一千块,我懵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时我老公说,手机不同时间买的价格会不一样,相差几个月可能就会降几百元,用久了也会卡,听我老公这样说,我都快哭了,转过身,硬生生的把眼泪憋了回去,那一刻,我感觉到了无比的委屈,承认一下我所做的有那么难吗?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老家我们家条件算是很不错的了,我们姐弟两个,父母很能干,弟弟两夫妻在外面做生意,两个孩子交给父母,他们可以一心一意做生意,不用操心孩子,侄女参加工作了,侄子也读高中,我从来不麻烦父母,什么问题都是自己解决,从小到大总是报喜不报忧,以至于父母从来对外宣称,我人生圆满,都是他们当初让我进城读书的功劳,但就是这样一个家庭,硬是过的无比拧巴,母亲跟弟媳已经成了陌生人,弟弟两夫妻把孩子扔个父母,一分钱不给,父母满腹怨言,但又不舍得不管孙子,所以一边抱怨一边溺爱,老家的亲戚朋友都知道我们家婆媳不和,在所有人眼里,妈妈任劳任怨,承担了所有,但儿子媳妇就是大逆不道,父母是受害者。
是的,看起来确实是这样,父母命不好,会碰到这样的儿媳妇,偏偏儿子还是一个妻管严,窝囊废,一切听老婆的,所有的委屈给了父母,但我每一次从父母家回来,内心开始百转千回,几乎每一次,我都要在内心发誓,绝不做母亲这样的母亲,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自我说服,开始理解父母,原谅父母,直到下一次回乡之路,直到再一次受伤,在这样一次次的来回折腾之后我开始思考,假如我是父母的儿媳而不是女儿,我还会这样一次次的委屈自己,选择理解吗?我想是很难做到的,当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没有得到回应,只有挑剔,指责,我还愿意付出吗?假如妈妈的手机又坏了,我买还是不买?买了她能反馈给我什么?价格不够高?品质不够好?那多好才算好?
太多这样的事情了,如今我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次母亲的肯定与赞赏,结婚二十多年,每次回去如果老公孩子不能一起去,我就要想着带个朋友,同事一起去,因为有一个外人陪着,才看得到母亲的笑脸,我都不愿一个人回老家,因为害怕面对母亲的挑剔与指责!
母亲的口头谈,儿子好不如儿媳好,女儿好不如女婿好,意思就是她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儿子女儿做不了主,所以对自家人好不好无所谓,自家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我不知道这些话对不对,但我的切身感受就是,假如我什么价值都没有,我老公凭什么去孝顺我的父母?只有我好,我的小家才好,如果我自己的家庭都经营不好,鸡飞狗跳,女婿还有什么心情来孝顺丈母娘?
想到这里,似乎明白了为什么看起来很好的家庭却活的拧巴,每个人都愿意靠近肯定与认可自己的人,远离否认与指责自己的人,但这种远离与靠近是感受驱动的,所以表面上看来又是没有道理的,往往还要承受舆论与道德压力,所以,内心非常煎熬,正如我,一边靠近,一边远离,内心煎熬,正如弟媳妇,不管不顾舆论,我行我素,做个外人眼里的渣女。
当然,我还有一层理解,母亲是不明白这些底层逻辑的,她的委屈是真的,她的痛苦也是真的,她说手机不好,肉很肥,在她看来,都是实话实说而已,她完全处于一种无意识,她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虽然在关系中,她也需要肯定与认可,她的表达和她的需要一样,都是一种本能,她对这一切毫无觉察。
虽然心里很难过,但我已经开始觉察,那么所有的破冰行动就可以从我这里开始,在关系里,我可以去看见对方的需求,同时我也觉察自己的情绪,找机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让情绪可以流动,而不是被压制,让需求可以被看见,而不是被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