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生活中的人并不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要成为自己就好。那么如何成为自己呢?
发现人类有一个强大的功能,能从一天中大量的信息里提取你需要的部分,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发挥到极致。从有意识中获得的信息可能显机灵更利于反应。无意识中获得的信息需内在加工再反应。只是回路不同,输出方式不同,无好坏之分罢了。
如果说人的心路是相通的,那么心理发展是有逻辑有规律的也好理解。常常发现自己会琢磨一些过去没有仔细留意过或说当下不理解的一个词语一句话。很明显这是我当初做了选择并想内化的部分。那么提供我信息的人正是我当初非常信任和依靠中的人。
如果说你期望遇到一个只给你带来愉悦的人那么失望沮丧会在旁边等着你。我曾经在脑海里闪过,面前活跃中的人并给我带来渴望的人又将会如何给我带来怎样痛不欲生的结果呢?或许我擅长从眼神中提取到一种距离感。那种藏不住的悲伤和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的欲望。可悲的是这样的视角常常也会让我瞻前顾后,战战兢兢。
写写让我多了一种美妙的感觉。当自己承受太多时,更愿意选择是放下,带着心理的怨想要试着跟对方和解,做好沟通准备的步奏时,突然醒悟过来,跟他人的关系又回到跟自己的关系。自然心理的怨就飘飘啦。想起一句话,怨恨也是一种资源,现在想来与其定义为资源,我更想理解为跟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连接。
成为自己的路上,发现很多时候眼点会从这个山头越到那个山头,那种羡慕那种期望常常会把自己跟周围隔空。试想着那样的好,试想着就要成为那样的自己,伸长了手想要抓住的感觉驱使着你走入迷茫,成为那个无法自拔的假我,却往往忽略了现实的距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如果再让选择一次,那么我会努力选择关注眼前的自己,关注自己的脚印,关注我所拥有和要抱持中的幸福,还有走近那熟悉的背影。
茫茫人海中,不得不承认你只是那庞大群体中的一个普通人,真正走过的路,才会留下你的脚印,关注感受,笑对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