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鸣 #看100本喜欢的书# 014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在路上”有着美丽的误会。新闻记者永远都是“在路上”,驴友们经常浪漫地“在路上”……所有一切美好的期待,都忍不住要喊着“在路上”。
而对于“垮掉的一代”,我又有着无知的误会,想象着美国战后曾经有一代人“垮掉”了,厌战,贪图享乐,不思上进……
像我们这样的离文学很远的普通人,确实不那么容易理解文学圈子的事情,这个流派那个风格,也许更适合中文系的人。
所以,虽然很早就听说了《在路上》,但真正阅读这本书,还是2020年的事情。我手上拿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王永年先生翻译的版本。2006年10月第1版,2018年3月已经是第29 次印刷。王永年先生曾经说过,他本人并不喜欢《在路上》,不喜欢书中展现的消极思想,说凯鲁亚克“没有一个生活目的,有工作 不好好地干,有书 不好好地念,性的方面有点乱,毒品也有点乱,年纪轻轻就死了。”
杰克.凯鲁亚克写《在路上》用了三十天左右,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自称“不喜欢”的王永年先生,却认认真真的翻译了十个月,王永年谦称学外语,做翻译,“都是为了谋生”。出版人赵武平请王永年重译《在路上》,是认可王永年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 通俗,不全转文。我个人认为,上海译文王永年版本,是最好的选择了——经常会有网友提问,“哪个版本好些?”,中文版本还得选择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如果大家还对《外国文艺》,《世界之窗》杂志有印象,就会更加信任上海译文了。译者也好,读者也罢,太过于喜欢或者特讨厌某本书,都没办法做到客观。王永年先生的“不喜欢”不属于过分反应,他太珍惜自己的谋生工具了。
《在路上》更像一本意识流小说,简单的说,你我都很难给它把故事概括,我自己会比较喜欢这样随心所欲的小说。我可以不用特意去写个简介,写得好呢,人家觉得你剧透了,写得不对,会误导别人,顺便打自己的脸。
《在路上》的人物,性格豪放,奇装异服,我行我素,自我任性……说白了就是我就是我,时髦点就是做我自己。凯鲁亚克写完这本书就爆红了,《在路上》迎合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命中注定要走红。虽然凯鲁亚克只是用笔写了三十天,可他用生命去体验,用的是数个365 天甚至是一辈子。成名前也许是无心插柳,成名后就不得不“在路上”了。
“此后的十五天里,我们凑合着待在一起。我们醒来后决定一路搭免费车去纽约;到纽约后,她将以我的女朋友身份出现。”类似或者不类似的故事,在书里不停出现。不管时空怎么转变,渴望自由是人的天性。《在路上》更像是人们内心渴望却被现实困住的梦。只是我们有时候得承认,做自己是要看命的,更多时候,吃饭问题就会耗尽我们的力气。
在中国,八十年代有“严打”,九十年代有虹影,棉棉,在近些有木子美,她们都曾经成为话题,一方水土一方人,贴个“身体写作”的标签已经是宽容了,如果穿越到“垮掉一代”的时空,后果更不堪设想。《在路上》长久不衰,更像是安慰剂,别人的放浪不羁,抚慰着灵魂想出窍身体却无法自由奔放的人们,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不同的人生,安慰自己,人生其实可以无数种活法。
“我们首先要干活,挣到足够的钱,以备一路上的花费。”为了在路上,他们是有努力的。
“当你驾车同人们告别,望着他们在平原上逐渐朝后退去,成为远处的小黑点时,你有什么感想呢?——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世界实在太大了,而且是别离。但是我们向前探身,准备迎接天际的下一次冒险。”
人生无常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回头路……既然生命没有重来的可能,下辈子只是骗骗你,为何不好好过着生命中的每一天呢?永远在路上也好,躲在家里埋头看书也罢,自己为自己负责,怎么高兴怎么做,《在路上》
在鼓励着你,勇敢去闯荡。毒品是致命的,我们不要去碰,财富独立精神独立,为自己而活,这些都是我们在路上的理由。
标题里所说的“心寻敬畏”,是希望大家要有足够的常识和足够的人生经验,再去谈自由和梦想。那些以为西西里无人区和他自己家里一样方便,美团外卖随便能点的朋友,冒冒然就出发,死于在路上也不奇怪。
上海译文给《在路上》的宣传词:世俗叛逆与抗争者历久弥新的圣经,“垮掉的一代”灵魂人物心灵自传。凯鲁克亚作品还有《乡镇和城市》《达摩流浪者》《地下人》《墨西哥城蓝调》《孤独的旅人》《梦之书》《大瑟尔》《孤独天使》,写作和在路上,并不矛盾,也没有委屈。
2012 年,王永年先生因病逝世。我们可能会在意翻译者翻译水平,却常忽视他们的生死,这也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