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情绪
知识地图归类
知识尺度:人类个体
可解决的问题:
1:人为什么会生气
2:人为什么会有情绪
3: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4:如何识别别人的情绪
知识卡片如下(底部二维码,扫描可直接查看具体的概念三问文章内容):
待补充
以下主要从心理学角度看待情绪,如果有其他角度则后续再补充:
(一)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概念三问
一:what,这个概念是什么?
1.1官方定义
心理学概念
情绪是一种由思维、感觉和行为表现综合组成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换句话说,情绪不是单纯由某个事件引发,而是一个包含思维、感觉和行为的综合产物,而且情绪不是单纯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生理状态。
任何心理学教材中都有对于情绪的概念,有一个经典的模型:情绪三要素
行为好比表层
感觉好比核心
生理好比机制
1.1.1情绪的表层——行为表达(行为)
1.1.1.1人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情绪,「面部表情」是最直接的体现。
表情和情绪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表情常常存在着多种解读,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相似情绪的表情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异
有不少研究在探讨,人们的表情和情绪之间的精准关系。
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的科学家利用他们开发的「情绪识别软件」对《 查找图书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了情绪识别,结果显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带有 83% 的喜悦,9% 的厌烦,6% 的恐惧和 2% 的愤怒。
1.1.1.2有时更复杂的情绪,我们会体现在「身体姿态和动作」上面
身体姿态和动作就是非常外显的一种表达。
比如人们会随着音乐的律动自然地摆动身体,正是因为在音乐中,我们有一些自然流动的情绪,可能难以用确切的语言描述,但是我们的身体会把感受「说」出来。
1.1.1.3语言是很难准确表达情绪体验的。
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推理等功能;而右半球更多负责情绪、感知、记忆和空间想象等功能。
人脑的功能决定了,人们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情绪,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甚至有研究发现,当我们更多开始带有理性和逻辑色彩的语言,去描述情绪的时候,真正的情绪感受就消失了。
有一种说法叫作「你的情绪都写在脸上了」,这并不是脸上写了那几个字,或者我们直接口头表达了出来,而是我们整体的表情、姿态和动作非常直观地反应了自己的情绪状态。
所以,动作、姿态和情绪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1.1.2情绪的核心——主观体验(感觉)
最为抽象和难以捉摸的部分。
如果缺乏想象力,人很难通过大脑触碰到情绪的内核。
我们可以通过描述产生情绪的过程和画面,让别人看到——正是那种感受!
村上春树在《 查找图书挪威的森林》中,有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我就这么喜欢你
心理学家研究情绪的「主观体验」常常用自评的方式来测量,用 1-5 或 1-7 的量表,在数字刻度上去给自己的某种情绪打分。
主观体验,真的可以被数学化吗?
哈根达斯的喜悦是东北大板的5倍吗?那么我可以通过吃 5 个东北大板,来达到吃 1 个哈根达斯的喜悦程度吗?显然这样的数量关系是很难成立的
1.1.3情绪的机制——生理唤醒(生理)
情绪背后的机制,包含一系列的激素调节。
多巴胺、荷尔蒙
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詹姆斯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
这里的激素调节还需要补充!!
1.2秒懂案例
情绪三要素模型
情绪=情绪反应(表层)+情绪体验(核心)
产生机制=生理机制
神经结构:主要包括指向性神经系统,下丘脑和边缘系统
二:理论的来龙去脉
就是回答情绪的本质,是如何产生的问题
2.1在什么时间点产生
早期试图阐述情绪的生理机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C.G.朗格
分别在1890和1885年独立地提出了相似的学说,合称为詹姆斯-朗格学说,他们认为内脏反应提供了情绪体验的信号。
2.2为什么在这段时间产生和兴起
主要从3个角度去判断:时代、
2.2.1为什么产生:
2.2.2为什么兴起:
2.3理论之后有什么新理论产生
2.3.1:1927年:坎农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
美国生理学家W.B.坎农反对詹姆斯-朗格学说
理由是:①将内脏与中枢系统全部分离,并不损害情绪行为;②在极为不同的情绪状态和非情绪状态时可发生同样的内脏改变;③内脏是相对不敏感的结构,很难根据它们的反馈来区别不同的情绪;④内脏改变作为一种情绪体验的信号来源是太慢了;⑤人为地造成某种内脏改变,并不引起典型的情绪。
1927年坎农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
他根据丘脑受损伤后或丘脑的活动在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时情绪变得容易激动或发生病理性变化等事实,认为丘脑在情绪的发生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神经冲动传入丘脑,并在丘脑获得一定的“情绪特性”,然后具有情绪特性的神经冲动一方面传入大脑皮层引起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激发植物神经系统,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
此说后为P.巴德扩充,称为坎农-巴德理论。
坎农补充了二者的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不仅仅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正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让情绪产生变化。
但坎农也受到批评
因为当神经系统其他部位损伤时也可引起与丘脑损伤时相类似的症状(如强迫性笑和哭)。
此外,许多有丘脑损伤的病人只有情绪表现,但并无主观的情绪体验,如一个病人可能哭,但并不感到悲伤。
有的学者指出给去大脑皮层的动物再切除全部丘脑后,怒反应仍然存在,只有当下丘脑也被切除后,情绪反应才消失。
如果情绪反应是由于丘脑机构从大脑皮层的抑制下的释放,那么在排除了皮层的抑制后就应当产生连续、持久的怒反应。但实际上发生的怒反应是暂时的而不是连续的。而且怒反应也可在刺激下丘脑、大脑皮层甚至小脑时发生
2.3.2:1937:神经解剖学家J.W.帕佩兹提出下丘脑是情绪表达的中心,而边缘系统是情绪体验部位
他提出了帕佩兹环路(见图),认为精神活动(假设是新皮层活动的结果)或乳头体的活动均可引起情绪体验。源起于新皮层的神经活动传入海马,经穹窿传到乳头体,通过乳头丘脑束传到丘脑前核,再由丘脑皮层放射而到扣带回,再传到海马,而完成了这一环路。扣带回的兴奋影响大脑皮层,并在这里把情绪色彩附加在意识体验上
以后P.D.麦克莱恩修订了这个学说,他添上了杏仁核,强调海马回的重要性,并认为皮层扣带回是次要的。
2.3.3:1951:美国心理学家D.B.林斯利提出了情绪机制的激活学说
由于许多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发出侧支纤维进入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内的侧支冲动可引起弥漫性网状兴奋,这又通过丘脑而激活整个大脑皮层。因此,林斯利认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功能连续性包括了从睡眠到极端兴奋状态的所有心理过程,当然也包括了情绪。他认为激活的程度可通过内脏-躯体反应(外周效应)或通过中枢的脑电反应来测量。
2.3.4:1954:美国心理学家M.B.阿诺德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她认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价联系着。这种评价是在大脑皮层上进行的。她认为情绪反应的序列应当是“情景→评价→情绪”。既然情绪的来源是对情景的评估,而认识与评估都是皮层过程,因此皮层兴奋是情绪的主要原因。她的学说是相当推测性(就是缺乏实验支持)
2.3.5:1962年 S.沙赫特和 J.E.辛格提出了情绪和感觉一样
具有强度和性质两种特性,内脏反应是强度的信号,对周围环境认知方面的评价是性质的信号。沙赫特等发现可以用改变认识评价的方法来改变情绪的性质。如给人注射肾上腺素,引起内脏反应,但并不告诉他反应系注射药物所致,被试会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把反应解释为愤怒或欣快。
之前道长提出的稳态认知,就是这个延伸出来的?待验证
情绪生理机制学说的众多,说明了情绪的生理机制是相当复杂的。目前一般认为情绪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皮层下神经过程的作用处于显著地位,大脑皮层起着调节制约的作用
经典的情绪理论主要是三种,如何快速理解记忆呢?
下图可以快速记忆:
三:我能想起多少知识与这个知识点有关
1:爱情
2:亲情
为什么对亲人,总是那么容易发火?
3:信任
4:好脾气,坏脾气
5:生气
人为什么会生气?
6:吵架
7:情绪量化
8:系统1和系统2
情绪归属于系统1
9:喜怒哀乐,如何控制
10:如何识别别人的喜怒哀乐
11:动机论
四:三个能用和不能用的场景
4.1能用的场景,核心与人有关
4.1.1:吵架
4.1.2:营销或者销售
4.1.3:与人相处
4.1.4: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4.1.5:情绪与文案,写一篇感动人的文章
4.2不能用的场景
二:还有其他角度
延伸思考:
1:情绪唤醒模型
2:情绪唤醒模型与情绪ABC模型区别是啥
3:概念三问学习法,30分钟抵得上别人学几个月的学习深度
参考文献:
1:情绪三要素
2:情绪的生理机制
3:情绪-百度百科
4:情绪理论发展历史
5:情绪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