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短视频听了“团长心理课堂”,团长讲到他受邀去受邀去他儿子美国老师的家里。老师先指出了他儿子的缺点,然后话题一转说:“我喜很喜欢你儿子的画风,不少中国的留学生和你儿子的状况基本是相反的。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基本功很扎实,他们很用功,很努力。但是很遗憾,他们的画风基本上都是固化的。你儿子基本功不扎实,但是画风奔放、自由、开放。一个人的基本功任何时候学都来得及,但是他的画风一旦固化了,他的艺术生涯就基本上没希望了。”
团长变通了一下,说:“一个人的能力任何时候学都来得及,但是一个人的思维一旦固化了,基本上他人生就被限制了。”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尽量不要给他标准答案。你的每一个标准答案都是对他人生的限制。”
团长还举例,如果孩子问“我是从哪来的?”你可以说“我生的。但这只是一种答案。你也可以不给他答案,问他这样的问题:
1、你说呢?
2、很有趣,很有想法。还有呢?
3、除了……还有呢?
4、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呢?
团长把这些问题叫作“潜能开发问题”。
今天团听了团长的课,我很受启发。
今天上课的时候,我读了我写的《温暖的退路》当中的几句话:如果你考的好,我祝福你。如果你考的不好,我祝福你。如果你不想进考场,我祝福你。
当我读完这几句话,一个女生大声地笑了出来。当时我非常生气,但是我没有发飙,我只是耐着性子询问她,你为什么觉得好笑呢?
她说:这就像一个人怼了,你然后你对他说,谢谢你。
尽管她好像说得很清楚,但其实我完全不能get她的点。我还是礼貌地说,谢谢你把我的话解读出了喜剧的意味。然后她坐下了,我心里还是非常生气。我的本意是想要鼓励他们,可是她竟然嘲笑我。
一整天我心里都觉得很不舒服,但是今天听了团长的课,我突然明白:这个女孩是一种开放的思维,而我对答案的预设是一种封闭、狭窄的思维。我预设了学生感激或者感动。但是我没有想到会有嘲笑。虽然我不断的地告诉自己:她嘲笑是她的课题,我表达是我的课题,但仍然无法化解我内心的郁闷。
团长的课好像让我突然明白了,这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思维和一种封闭狭窄的思维之间的较量。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没有标准答案,只是看待的角度不同。如果用一种更开放的思维去看待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许更有利于去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说,英语当中所有的选择题都是单项选择题,而其实很多题目,很难确定哪一个是标准答案。我们往往会按照参考答案去给出一个所谓的理由,这其实是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过来,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开放的思维。去引导学生:你的答案是a,我的答案是C,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考虑的?如果你能够自圆其说,那么我认为也是可以的。这样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或者开启真正的人生之后,他们的思维会不会更加的广阔?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需要学习一种开放和包容的胸怀,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更加广阔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