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于一些学修群体突然不感兴趣。这是一面镜子,也照见了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
教理学多了,或者教理学了不运用的人,总会拿着这样的标准去指点他人。好为人师。殊不知,这样反而让他人反感,把自己搞得dolifoqi。特别是学养生的女生,动不动就说别人这里虚那里虚。
人身是个臭皮囊,拿来修道用,何必那么执着。况且三分病与寒,事情不完美,才能更容易入道。
遇到对镜,生起惭愧心,因为自己也有。二是感激对方消了自己的业障,发现目前我能接受这一点。表面如何回应呢,平淡一点,不接对方的坨,顶多笑一笑,换个思维超越开个玩笑这么过去了。
登高必自卑。
一个人的眼界还是需要开拓。关注焦点不要局限于山脚下的那么一丁点。作为大丈夫,国家国际大事要关心,就不会局限于那么定点儿小事上。也要关注民生。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而不是简单的卸包袱机器。
同时也会善于发现学习他人的优点。
博学而后约。
南怀瑾提到的现代教育问题。先博后回归到守一用功的问题。既然对于某些群体不感兴趣或者心生厌烦。那么就好好回归世俗上的群体。相信有金子在里面闪光照耀着世间。
同时,也感谢我有过去世俗登高看风景的经历。在中间自私停留于追求个人,而眼光狭隘了。
还有就是烦恼障。作为众生有烦恼是可以理解的。慢慢观察,自然而然就会沉淀。更重要的是不要被烦恼困住。
福薄多供养,慧浅多读经。业重常礼佛,障深勤忏悔。
通过礼忏,身体越来越轻盈了。相比之前是好了太多了。记得发心主要是惭愧恭敬,事实是让我更加坚信,礼忏是很好的消业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