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岳母。这已成为了根植我们内心的过年习俗。
凡是有老婆的,岳父母尚在,做女儿女婿的都要在这一天带着孩子们去看望岳父母。一是为了拜年团圆,二是为了答谢老人们对妻子的孕育之恩。
我有六姊妹,排行老六,上面有四个姐姐,一个哥哥。每次大年初二就是我家过年最热闹的日子。
小时候,大年初二吃过早饭后就盼着姐姐们能早点来。将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摆上待客的一些水果瓜子等。
那时候拜年的来得比较早,加上我们那里的屋子都紧挨着,属于那种大姓聚居地,且那个年代每家每户的姊妹都比较多。
拜年是要放鞭炮的,在我们农村那样在显得热闹和喜庆。
初二了,就看谁家的鞭炮放得多放得早。
大概在九点多钟,就能听到别人家里的鞭炮响起,一听就知道是哪家的女婿来拜年了。此后的鞭炮声就陆陆续续地响起来,到了十点半左右就是最热闹的时候。这个时候,女儿女婿基本上都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回娘屋给二老请安。
小时候,到了那个点,若姐姐们还没有来,心里就有些着急。总是按耐不住急迫的心情 ,总是不由自主地跑到村口的路上去探望去迎接,希望能看到姐姐们的身影。
那时还没有电话,联系没有现在方便。也没有交通车辆,不像现在开车一会儿就到了。基本上都是走路,遇到雨雪天气还特不方便,但这并不能阻止女儿们回娘家的决心。
有时侯远远望去看见对面的塘坡上有几个人像是姐姐她们,可走着走着就越走越远了,有时走近了一看却是别人家里的姐姐。我好失望的,只能悻悻不乐地回去,呆在家里继续等。可听到别人家里再次燃起鞭炮声时,我又呆不住了,又再次跑到村口去张望,去等待。
一直等到那些熟悉的身影,渐渐地由远及近,再飞速地跑回去,告诉在厨房梦里的父母,故意等到鞭炮声响起的时候才跑出去。看那些鞭炮里是否有未放完的,然后捡起来放在兜里慢慢地享用。喜欢用破旧的搪瓷碗放鞭炮,喜欢看鞭炮爆炸后的气浪将碗掀得高高的。喜欢将鞭炮点燃后扔进池塘的水里,看鞭炮在水中爆炸,但这需要胆量和把握好时机。因为太晚了,还没到水面就炸了,体验不到那样的乐趣,还存在一点的风险性。若太早了,鞭炮还来不及爆炸就被水给淹熄了,不好玩。当然也有调皮的,把鞭炮插在路旁的牛粪上,然后将鞭炮点燃,看牛粪被炸得四处飞扬的。
姐姐们来了,家里一下子变得特别热闹。吃饭要两桌,喝酒的一桌,女人和孩子一桌,气氛特别温馨。
小有小的优势,什么事都不需要我干,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享受这种亲情与温暖。
儿时的记忆恍如昨日,现在回忆起来仍倍感亲切温暖。只是,现在姐姐们也为人祖,家里也有女婿回来,不能像小时候那样都来拜年了。
我知道,有些事是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因为时光在慢慢流逝,我们也亦慢慢变老。
原来的那种感觉再也没有了,没有了那种内心强烈的渴盼。现在对于过年,最想的就是安安静静地陪陪老娘,其它的倒无所谓了。我不想让年过得那么累,也许是我真的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