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狠狠地催他。”这句话从来不是开玩笑。
每个慢性子孩子背后
都有个急家长
生活中,“爱磨蹭”的孩子和“急性子”家长似乎总是同时出现。
在急性子爸妈眼里,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透着“慢”,吃饭时的发呆是磨蹭,走路时突然的停顿是磨蹭,穿衣穿鞋的笨拙是磨蹭,时不时冒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是磨蹭。
其实,与其说这“一快一慢”天生不合拍,不如说,急性子爸妈们不知不觉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双眼。
这种傲慢的本质,是自恋,是控制欲,也是不平等。
但是,很少有人思考,强势催娃的爸妈真的得偿所愿了吗?并没有。
他们不仅没能让娃顺利加快速度,还会陷入“越催越慢”的怪圈。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丁·弗拉维尼曾对此做过研究,她发现:
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成了“极度依赖型”,事事不主动,全凭家长安排,要么成了“极度反叛型”,专门和父母意见对着干。
这两种类型背后,暴露出孩子同一种态度:非暴力不合作。
他们并不激烈反抗,只是通过消极应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种“你越催我,我越不想做”的心态一旦形成了习惯,孩子将彻底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主动性。
不知不觉中,爸妈的催促、怒吼和嫌弃,成了刺向孩子的尖刀。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当一个人总是被否定、被认为做不好一件事,久而久之,他就会真正陷入到自我怀疑之中:“反正我做不好的,那我干脆就不做吧。”
很显然,这与爸妈催促的初衷背道而驰,但孩子却会把那些催促中说的气话当了真。同时,“催孩子”还有一个隐性伤害:情绪失控。
回想一下,每当催孩子快点时,爸妈们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一定是急躁、不耐烦的,有时甚至伴着暴怒。
在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影响下,父母一方面会口不择言,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另一方面也会不知不觉将焦虑与不安传递给孩子,加剧他们的拖拉。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伊桑博士通过实验证实,当人遭遇语言暴力时,大脑区域同样能感受到痛觉,这种痛觉与肉体痛觉能达到几乎相同的级别。
另一项研究结果更触目惊心。
那些经常被吼叫、被痛骂的孩子,大脑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他们处理感觉信号,还会降低控制情绪的能力,甚至提高罹患抑郁症、焦虑症的概率。
孩子在听到那些催促和痛斥时,哪怕外表若无其事,但内心早已伤痕累累。
当爸妈以为自己只是习惯性地催孩子,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却可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与其催孩子,不如这么做:
好孩子不是催出来的,也不是吼出来的。
与其喋喋不休地催促,不如记住这四个养育原则。
让孩子形成时间观念。
很多时候,孩子还没来得及对时间形成概念,就已经被贴上了“拖拉”的标签,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尤其对于低龄孩子来说,爸妈们首先要做的,是带领他们拥有时间概念,比如认识钟表,认识时间的衡量方式和单位,等等。
当他们知道,长长的分针走一个数字是5分钟,细细的秒针走一圈是60秒,他们才能对时间逐渐建立感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守时”、“快与慢”的概念。
这样,当爸妈与孩子沟通时,就不用急吼吼地重复“快点快点”,而是用“还有十分钟就出发”,这样的表达更精准,也更理性。
分清“假磨蹭”和“真懒惰”。
孩子的天性是探索世界,很多在大人眼中平平无奇的生活琐事,在他们看来充满奇思妙想。
出于好奇,他们会停下来试图搞明白,不经意就成了“磨蹭”。
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引路人,而不是拦路虎。
如果孩子看似磨蹭,其实是在观察新事物,适应新环境,这时我们不如大方地给出更多时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答疑解惑,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变快变熟练。
如果孩子的行为的确是惰性使然,那我们也不能包庇姑息,要严肃地给孩子立下最基本的规矩和底线,避免“一懒毁所有”。
身教胜于言传。
想让孩子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是父母以身作则。
现代都市人常常自嘲“拖延症晚期”,能晚一分钟出门、晚一天提交工作任务都绝不提前,这样的耳濡目染,很难不让孩子受到拖拉敷衍的负面影响。
不如化抽象为具体,当孩子做事拖拉的时候,明确告诉他们后果,“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穿好衣服鞋子,你就不能出门玩了”。
日常多和孩子进行时间上的约定,并严格执行。当整个家都处在有节律、有目标的生活环境之中,孩子自然也会学着专注、高效、不拖延。
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是允许孩子慢下来。
养育孩子就是等待花开,而花开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精心呵护、按时浇灌,只为有朝一日,可爱的花骨朵会绽放,然后拥有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