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立了一个《朝话夕拾》的话题群。
每天早上抛出一个话题晚上感兴趣的老师自己就会跑到群里来分享交流。
群规只有一个:禁止潜水!
基本上参与交流的都是全国校外美育圈里的老师。
来自全国各地,也不要求实名交流。
说话也无需顾虑,不分地位,也不以谁为主,
大家都是平等的。
晚上八点半开始交流,一般都是十点半结束。
然后解散群,第二天早上重新启航。
聊的话题都是各种教育中的热点。
从《菜场经济的启示》、《你的画室有没有特色课程》、《如何打造画室品牌》、《聊聊招生背后的套路》、《教培机构内容为王》、《招聘背后的故事》、《如何快速调整复课心态》、《儿童美术教学的核心本质是引导 绘画不是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活动》读后感,还有今天晚上的《如何处理同城画室之间的关系》,也都是大家所关心的痛点。
我组织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不涉及技法性的知识。
大家刚开始的目的可能是抱着找寻答案和解决方案的思想参与的。
但是也许并不存在“绝对的方法、普遍的模式”适用于各式各类的美术实际教学,
方法的单一性难以应对教学的复杂性和教学思考的多样性。
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把控,大家的发言也都不是十分积极。因为好多人都是第一次参与,不知道如何分享。
我就说你在教学中总要遇到一些问题,你对这个世界总要有一点看法。
为什么不说出来呢?想成长就学会分享。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站在台上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的。
我们每个人看待世界都要有自己的观点。
要相信个体的力量。
所谓的观点,只是取决于自己观察世界所处的位置(点)。很多时候,思考问题的方式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
换一个观察的点,问题可能就会轻松化解。我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观点,
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从自己的位置走出来,走到别人的位置去看看。
于是就会发现世界是丰富多彩且充满了各种可能的存在!
每一个分享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形势也不同,加上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也不同,这样就是很多个我在看这个世界!
别人的昨天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
一个好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越多的问题越好。
这样就可以走在前面。
改变角度重新观察这个美术教育的市场。
那么我们现在的竞争是什么样的呢?
就像乌鸦喝水,一只老乌鸦经过长年累月的探索,终于琢磨出了往窄口瓶里丢石子的方法。它因此顺利地喝到了水,还被写进了教科书里,受到所有人的夸赞。
然而它却没有料到,突然有一天,飞来了另一群乌鸦。
这群乌鸦根本不会往窄口瓶里丢石子,因为人家嘴里都带着一根吸管。
你能说别人是在作弊吗?最终是人家快速的解决了喝水的问题。
同样在家别人开展线上课程一样能够开展教学,而你还在那里埋怨。
转换思维,所面对的学习群体不再仅仅是学生,而是整个社会。就是不再拘泥于做“课程”,而是做“培训”。
没有了“课程”框架的限制,我们能看到那上边的老师不一定需要黑板,也不一定需要管理班级…
完全不同于过往我们认知的上课的场景。
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培训场景,老师“讲课”的风格、内容、服务都不同以往,
老师不再只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网红和主播。这种新的“讲课”方式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
拉开距离,升高思维,相当于抬头看天,前途光明。降下身份,改变思路重新聚焦,找一条新路,道路宽广。
我们河南的少儿美育开了次会,
大家一起分享经验。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开封的小明同学。他并非是美术教育专业。
他去年开了三个校区,有五十多位专职教师,招了三千学生。
大家都很好奇,他是怎么做的。
他所在的画室是开封市的一家文化课教育集团下的子品牌。
从去年才开始做艺术教育。
一句话有钱,有人,有品牌。
大品牌下场做跨行产品,有资金实力、虹吸效应,性价比又极佳,对那些中小品牌造成的打击,可谓难以估量。
这次疫情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又可以收购一些干不下去的画室。
在变革来临之际,层次高的都在进行下沉出击了,那些还不顺应时代潮流、做出应对之策的人,还有什么胜算?
发现进入教育行业的老师学历越来越高,专业能力也越来越强。
那种一间房子几张桌子做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总而言之,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达尔文所说的:
“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逼着自己进步,才能在危机来临之时,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在逼别人,也在逼自己!
叶子少儿美术网的群课分享模式也要改变,
讲课的人员结构,分享的课程都要改变!
也希望大家多看一些跨专业的书籍,
就像我国著名经济学专家薛兆丰教授说的“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