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穷困与富裕的鸿沟不仅仅在于教育资源,它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而穷人家庭寄希望于教育改变命运,实现财务自由和阶层上升,光宗耀祖的愿望随着高等教育的商业化大众化,这种愿望被击的粉粹。
近些年来,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风靡于网络,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指标就是农村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在重点大学在校生的比例越来越低,反而大多集中于普通院校和三本,这些大学生毕业后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找到的工作获取的收入养活不了自己,大学四年的学费都没挣回来,更别说说摆脱贫困改善家人生活了。人生如此的艰难和苦逼,这就是现实。人们长期以来期望的“鲤鱼跃龙门”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了。
现实摆在面前,回避于事无补,敢于去面对,去探寻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才更有意义。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种苦果呢?
我个人以为从如下的几个因素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家庭物质条件;父母的学识层次,眼界,人脉资源;社区邻居街坊的素养;政策和社会游戏规则;信息的获得和自身肩负的期望和压力。
家庭物质条件的份额有多重?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不同的成长环境必然会造就截然不同的结果。经济实力好的家庭,必然会在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给后代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孩子致力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容易培养出各方面均衡发展,有特长,有健康体魄,有良好性格,宽阔视野和格局的后代。相反贫困的家庭,每日生活在穷这个字的阴影下,整日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心理和身体健康,这样的家庭会更多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交给下一代去实现,把读书考大学找好工作看成翻身的唯一机会,忽视了或者说没条件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十几年读书生涯中这群孩子必然会过早的体验人生的艰难心酸,压力无处不在,自信却很难建立。读书生涯唯一的记忆可能就是考试和分数,实在可悲可叹!
政策 社会游戏规则和信息的获取量
父母学识高的家庭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去发掘和培养孩子的天才,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各种重大场合,结识优质的人脉,上优质的幼儿园 ,小学 ,超级中学等。另一番方面,穷苦的孩子只有用尽勤奋去挤进那几所公立学校,即使这样,进这些学校还是有壁垒的,就我的老家。中考那年市一中在我们镇只有几十个名额,而市区初中的名额远远高于下面乡镇,而且录取分数线也比下面乡镇低很多。
还有所谓的自主招生这种政策也是集中于城区的超级中学,自主招生考试考的是知识面和眼界,城区学生见多识广,开朗大方大多应付自如。而穷人的孩子一方面很难获得这种信息和机会,另一方面即使有机会由于眼界相对狭小,性格因素这种机会也很难把握。
信息的闭塞和不对称有时可能改写一个农村学生的命运。这是我高中一位同学的真实故事:那年高考成绩出来后,这位同学考了533分,文科一本分数线是530,他觉得填报一个二本院校不划算,再细心研究后填报了一所常年录取线平稳 的一本院校,在他们小镇的网吧里填完志愿后他就回几十里外的村里了。不久一本院校录取结束了,他还没等到录取通知,心想一定是落榜了。那个时候的他就确定要回去复读了,没有网络他不知道还有一本院校征集志愿这个信息,也没人讲过,无从了解。直到一本征集志愿填报结束前的一小时,某位老师打电话给他说他可以填一下征集志愿增加录取机会。然而,世事总是阴差阳错,他接到电话再赶到镇上的网吧已经来不及了,志愿填报系统已经关闭了。
父母的学识和眼界 人脉资源的质量
孩子的身上都会自带父母的气质,修养高,学识高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也往往很有气质,人见人爱。而父母手里优质的人脉资源往往也为孩子的就业提供更好的选择。我们总会看到哪些父母人脉圈广的孩子,往往有更好的工作,良好的待遇,更高的职位,职业生涯也是前途无量。
虽然原因我们找到了,但是面对不如意的现实,我们去埋怨家庭条件,去憎恨那些游戏规则,痛恨家境好的人都是徒劳和无意义的。改变命运,向上流动我们能做的就是全方位改善自我,积累自己的厚度,机会到来的时候毫不迟疑的抓住它。
当你是一颗小草的时候,没人会在意你,即使被人踩进泥土里也不会有人怜悯你;你只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别人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你,走近你的时候,你能给人荫凉,体现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