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刻意对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反复与自己确定,你真的要了解这些问题?不在目标飘忽不同了吧。这本书看的时候比预估又多出半小时。
1)没有评估好每一章节的字数,阅读速度慢,看着看着目光就不知跑到了那里。用笔引导就又回来了。前面一堆都是借口,自己注意不集中,思绪乱飞。
2)扫读的时候记录了感兴趣的部分,但发现看不明白又重新把一个章节看完。
目录
如何输出高质量笔记
这个章节里面写了秋叶老师的读书方法,这里用了小六老师的方法,暂不介绍了。有兴趣的看本书或者私我
赵周老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RIA拆书读书法:1.R(reading)阅读图书片段;2.I(interpretation)拆书家引导促进;3.A(appropriation)学习者拆为己用。赵周老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RIA拆书读书法:1.R(reading)阅读图书片段;2.I(interpretation)拆书家引导促进;3.A(appropriation)学习者拆为己用。具体说,就是大家就一本书的一段话进行阅读和思考,然后由一个有经验的阅读者引导大家从这一段话中归纳出有效的工作思维或工作方法,变成自己可以应用在职场里面的技能,拆为己用。
AIR拆书法在小六的课堂上听到过,但是并不 明确的知道他的使用方法及意义。现在大致有一些了解,这个模型是指拿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或段落,进行二次深度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想结合,我认为这也是一次对自己的反思与总结,然后制定的出合理的计划执行。
今天进行快速阅读跳读部分进行了细致阅读,大致了解到读一本书并不是那么简单,为什么有的人读500本却毫无长进?为何有的人将30块钱的书读出了价值3w培训课的效果?AIR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秋叶老师的笔记方法从认识到熟知
①看到喜欢兴趣的章节及时摘抄并写下当时的想法。
我做记录的方式包括:1.写旁批,直接在书空白处写自己的想法。2.把给自己启发的要点的页码标注出来,写到书的扉页或者尾页,变成后续汇总的索引。3.马上把感悟心得发一条微博,回头复制粘贴也方便。4.直接拿出笔或者笔记本,做摘录。5.用手绘的方式画出书中有价值内容的逻辑框图。
②读书心得笔记与书评有点不同,这里是指将学到的内容进行举一反三,把作者的思想、观点、逻辑、推导过程都理顺,这样才能将书中的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严密推导过程的书,写读书笔记的效果比思维导图要好。
③模仿作者的思维
尝试用作者的方法推导,如方法对你有效,引用到生活或工作中。
啥叫读书笔记。我认为这个是没有必要的,实则是自己读的时候什么都没记住写不出来。按照我的现阶段从读书摘要,写感想做起。
建立思考模型
秋叶老师讲述了多种模型,我针对自己拿出了2类进行共用,这不马上双十一,想买的东西很多,但是又不想太冲动。先用swot分析法,分析每款的优点和弊端,然后进行打分。在用四象限将每一个的打分的情况放入对于的象限中,紧急重要的那是必须买。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的如果优惠力度不大,那就暂时不买了。不重要不紧急的连买都不要买啦。
灵感来了怎么留住
一天中大大小小的想法很多种,其中一些想法特别有价值,但是这些想法往往贮存在大脑的“临时记忆区”,如果不马上记录下来,就会很快遗忘,所以要创造随时随地可以记忆的环境,帮助自己记忆。
而且这些信息如果不马上记下,始终还停留在大脑里面的话,就好比电脑的内存没有清空,会导致新的想法、新的问题不能进来。马上记下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马上忘记,好腾出大脑想别的问题。
类似与我们列待办清单一样,为了让自己专注更好的做一件事情。
记录仅仅刚开始,将记录下的内容进行思考如何应用如何可以在生活中使用。而有的灵感需要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得出更完美的方案。从现在开始记录你的灵感吧。
碎片时间利用
现在这个时代碎片时间很多,做一件事情被微博,qq,新闻,微信等消息不断的打断。导致原本整块的时间被切分为很多块。有人说碎片化时间利用的好,生活的选择越多。而有人反对,短短的几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我是处于反对的那一类,决定就几分钟,想不出什么也做不了什么,还是歇会吧~
本推翻了我的想法
我们仔细回忆写文章的过程,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下笔如有神,给你一个安静的时间段一蹴而就;第二种情况,你写了好几个开头,都无法深入下去,只能换个时间再写。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实答案很简单,文章写起来顺畅往往是因为你原来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的积累,所以有一个安静的时间段就能下笔千言。假如你对要表达的问题缺少积累,有再多的时间也无法写好。
将一件事情进行分解,利用碎片的时间进行思考构思,用整块的时间进行整合。
今天的输出就是在上班路上,走路的时候思考写的,然后大概花了30分钟进行整合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