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听明朝那些事儿,刘纪同版的,讲的真好。朱厚照篇,恰好讲到了王阳明这一段,超过瘾。
格物致知。
原来像王阳明这种大智慧的人,也会陷入本本主义。朱熹讲“格物致知”,他真的会搬个板凳,做到一根竹子跟前,格它个几天几夜,最后自己病倒才作罢,也没格出个所以然出来。
听到这一段,我突然想起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小爱迪生为了研究母鸡如何生蛋,自己弄一个草窝,放几枚生鸡蛋进去,自己坐在前面感受如何生鸡蛋。目前科技已经很发达了,凭借一定的光照和其它适宜条件,确实可以把生鸡蛋孵出小鸡来。
王阳明虽然看起来有点冒傻气,但是能在学习之后身体力行的人真的很少,他其实从研究理论的阶段,就执行了“知行合一”这一指导方略。
个人理解,“格物致知”里面的物,可能接近于佛法里面的“像”,万事万物皆为“像”。不应拘泥于一物。
可能这也类似于“道”或者说“理”,或者可以说“智慧”。我们研究万事万物,最终还是要发现里面的“理”,并将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简单说来就是,观察万物,研究万物,得到知识,然后运用到生活中去。
其实,这个格字不应该只包括看这一个行为,它包括用一切的方法来研究它。你把竹子破开,发现里面是空心的,这就是一个理,一个知识。如果你把竹子做成一个竿或者一个器物,那这个又算一个知识了。
如果要悟人间大道,世间真理,那就得观察万事万物开进行归纳总结了。
执着的傻子更容易成功。执着的王阳明还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