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迷踪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其呈现手法——屏幕电影——全片均以呈现主人公接触的手机屏幕、电脑屏幕构成。故事的主线是主人公David寻找突然失踪的女儿Margot。
因其呈现手法的不同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既觉得自己是局外人,但又不觉得陌生。在数字化时代生活,电子屏幕是每天的必需品——通过它交流、获取信息,这一点自然地拉近了与故事的距离。而正因为是屏幕电影,它仅客观地展示观众信息,而没有太多夸张的个人视角与情绪。
这原本是幸福的三口之家,但随着妈妈的去世,家里的关系就变得只是表面的平静——爸爸和女儿都没有从妈妈的离开走出来。爸爸David对妈妈的死闭口不谈,在和女儿Margot发信息时,也没将Mom would be proud of you发送出去。
Margot的突然失踪,让David开始从网络中去寻找蛛丝马迹——查询女儿的社交媒体。搜集的信息越多,David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了解Margot。原来,我们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样,那么了解自己的亲人。我们所了解的可能只是ta愿意在我们面前呈现的那一面而已。
刚开始David在联系Margot的朋友时,发现他们都不是Margot的朋友,可以说,她似乎没有朋友,而别人也对Margot漠不关心,直到Margot失踪案被媒体大肆报导后,“朋友们”均开始蹭热度,表示自己的关心,希望她快点回来。这前后的反差,充满了讽刺。当一个事情在不起眼的时候,谁也不愿意搭理,不愿意关心,但当这个事件成为公共事件,进入公众视野时,谁都想蹭热度,刷一拨存在感,在里面发声或是要声讨。数字时代所带来的一个坏处就是——充斥着廉价的关心。生活中的参与应更多来自于面对面的行动而不是敲键盘的手速。
Margot失踪无疑是不幸的,但塞翁失马的是,在她被救的那一刻,她真的“被救”了。她和爸爸对彼此更加敞开心扉,坦诚地表达各自的想法,接受亲人离世的痛苦,一起去怀缅妈妈。
影片里出现过多次反转,但其呈现出来的质感却非常细腻,也展现了个人和社会的多个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