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标签化需理性看待

青年群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其一但有“与众不同”的举动,就可能会被快速捕捉、放大,用来描述其行为特点的标签也就自然而然冒出来。有学者把这些标签看作社会用来解读年轻人的“快捷方式”。

而标签化是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这就会导致面对形形色色的标签,大家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人认可,有人抗拒,也有人无所谓。那对于年轻人被标签化这一现象该如何看待呢?

一是有些标签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还有些标签最初源于年轻人自己的奇思妙想,但凡是标签都具备定性的引导效应。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于个人或群体,产生个性认知与自我身份认同。当大家习惯用某个标签称呼一个群体时,个体会有意识或者没意识地按照标签去改变自己做事的方式,慢慢地就变得和标签描述的样子相近了。

二是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场景和表达语境。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代际之间的认知差异、话语差异。上一代人的经验肯定有可取之处,但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也不能“照单全收”,有时“你们看不懂”并不等于“他们没道理”,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年轻人难免有失偏颇,而且还容易忽视年轻一代真正的特点和潜能。

三是青年的心态、状态折射的是时代发展特征,是社会的前沿思潮。今天的年轻人内在更为富足,在表达方面更加自信率真。而面对舆论场上不断更新的青年标签,需要从消极与不安的表面下,看到这一代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迷茫,听见他们真正的诉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加需要用正向的话语重塑青年人的群体形象。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我们应该信任年轻人、拥抱年轻人,不让所谓的标签化造成的牢笼将年轻人给困住,要让不同的青春拥有同样的精彩,从而汇聚成时代的美好图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