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赏会伤人”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个多么惊奇的说法,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的理解了这句话,或者说真的有将这句话好好放在心上。奖赏怎么会伤人的呢?今天我们好好聊聊这个问题。
社会已经习惯用表扬、声望、金钱、奖品与排行榜等各种奖赏来进行交易,大家相信付出这些,就会得到期待的结果,比如一个听话的下属或者孩子。你是否认为这是正常的?你有考虑过它可能是错的吗?
1971年爱德华·L·德西发表论文,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通过实验证明金钱等外部奖励对人内在动机的伤害。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纽约时报编辑)写的《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有关于这个实验的详细记录。今天的内容整理便来于这本书。
海豹为了吃到雨尽力的表演,这个现象似乎说明对你想要的行为给予奖赏,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是的,并不是只在海豹身上我们能看到这种现象。对于孩子、学生或其他人,我们也能发现类似的情况。比如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快点吃饭,会告诉孩子吃完饭可以吃棒棒糖。当然,奖赏的确会增加行为重复的可能性,但只有在不停地奖赏的情况下才会如此,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的奖赏可能会失效。
“如果人们原本很愿意在没有奖赏的情况下去做某件事,那么当他们因为做这件事而获得外部奖赏时,他们的内在动机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是德西等人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进行了回答。
在实验中,德西让参与者玩一个趣味拼图游戏——索玛,玩家根据指定图案完整拼图。他将玩家分成A、B两组,使用同样的图纸。他让玩家在每天的实验中拼4个图案,在拼第二个图案时,他会借口离开8分钟。实验室内还同时摆了一些杂志。A、B两组的区别在于第2天A组得到了1美元的奖励。结果是在德西离开的这段时间,两组第一天选择玩拼图时间相差不大,第2天A组更长,而第3天却是B组时间长,A组时间反而短了。
结果显示,那些因为拼图游戏获得金钱奖励的人,在自由活动时间“只是为了好玩”而玩这些游戏的可能性小得多。一旦没有奖励,他们便不玩了。别忘了,一开始他们是非常愿意玩这一游戏的。
奖励削弱了个人因果感,从而减弱了他们对掌控的内在渴望。你发现吗?当你真的将自己的某一兴趣变成工作的时候,你就没有那么热衷了。奖赏似乎将玩的行为变成了某种受外部控制的行为,把玩变成了工作。
疏离感。当我们为了钱或奖赏去做某件事情,我们便失去了兴趣。就像德西的拼图实验。他们还是会为了钱去拼拼图,但拼图对他们而言,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好玩的游戏,他们与这项活动的关系已经是一种工具性的了,是一种疏离的状态。但我们说用某种奖赏激励人时,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我们放弃真实性,当然收获一份疏离。
失去与内在自我的联系。奖赏可能会让我们对自己从事的活动失去兴趣,开始将这些活动看作奖赏回报的工具,因而失去当初的激情和活力。也就是说,奖赏让我们失去与内在自我的联系。
下回我们继续聊聊为什么人的内在动机会被外在的奖赏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