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棉花糖实验”,结论大致是,能够忍住不吃的小朋友成年以后,成绩会更好,收入会更高,生活会更幸福。
看!“科学”“证明”:只要忍住,你就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个结论也让广大的家长欢欣鼓舞。
——终于有一个简单可行可操作的育儿思路了!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培养孩子了!
从今天就开始实施延迟满足的训练,娃想要什么,都得让他(她)等等才行。习惯了,就培养出“延迟满足”的能力了,有了“延迟满足”的能力了,以后就能生活得更好!
但是,且慢! 真是这样的吗?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劳永逸的简单可行的办法吗?
且不说,这个结论,也只是发现了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的人可能会生活的更好(相关性),并不是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的人一定会生活的更好(决定性)。
也就是说,这个实验结果,并不能让我们推导得出以下的结论:
——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一定会生活的更好;
——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才能生活的更好。
而且,“延迟满足”的核心,其实也并不是忍耐或者简单地说“不”,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能力的背后既包括“延迟满足”的动机(想不想),也包括“延迟满足”的策略(有什么方法)。
这种能力与认知技能和社交技能全面相关,既包括计划与思考未来的能力,也体现在了应对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效上。
“棉花糖实验”的设计,只是展现了冰山一角的某类行为与成就的相关关系,但真正起作用的是行为背后的能力。
那么,究竟如何实现“延迟满足”,如何实现自我控制?
1、从生物学角度来看。
人类的大脑存在两套处理系统:一套是热情绪系统,它触发我们的即时反应,让我们寻求即刻满足和压力减轻,叫嚣着要马上吃掉棉花糖;一套是冷认知系统,它让我们冷静思考,抵抗即时满足的诱惑。这两套系统持续地互相作用,一方活跃,另一方就会消沉。
所以,延长我们的“冷认知系统”在线时间,是个看起来比较美好的事情。
但年龄会限制“冷认知系统”的发挥,因为“冷认知系统”发挥作用的生理基础——前额叶皮层,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会慢慢成熟(大致要到20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所以3岁内的baby是不具备“冷认知系统”的生理基础的。少年易冲动也是有其生理基础在的。
压力也会限制“冷认知系统”的发挥。高压力会触发“热情绪系统”,抑制“冷认知系统”,长久的压力也会损害前额叶皮层,不利于自我控制。
因此,有效的自我控制要点:一、年龄成熟;二、适当的压力;三、运用他人在场原则或想象他人做法来冷却“热情绪系统”。
2、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经过一定的练习,来实现自我控制。建议可以使用“如果-那么”计划。提前预设好场景“如果”,设计好行为“那么”(我要怎么做)。
3、从家庭的教育方面来看。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且充满信任感的环境,这种信任感让孩子相信“延迟满足”的结果一定是好的,才会去努力做到。
4、动机决定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自控力。
当然,即便是具备了“延迟满足”的能力,也不代表我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够随时随地自动自觉地使用自控力。
只有当我们有需要运用它的时候,自控力才会发挥作用(只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表现出一致行为)。
所以,兴趣、动机,也是自控力发挥作用的限制因素。
想要训练孩子能力的家长,可以读读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看看是否会对自己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