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林语堂所倾慕的对象,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也确乎与他自己有几分相似—热情、真挚、放逸、幽默而豁达,除此之外又有心思慎密,深沉的一面,但又因其热情真挚而又显得几分天真。
正值壮年(21岁)的苏东坡经历了与弟弟子由的第一次分离“东坡在郑州西门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头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直到后来再不能相望,才赶程前进。”此时可能苏东坡回想和弟弟的陈年往事,心中五味杂陈。“直到后来再不能相望,才赶路前进”也体现了东坡对弟弟的不舍。而“风雨对床”之思,是兄弟二人团聚之乐的愿望,也是弟兄之情的体现。也许是因为苏东坡爱之深切,才会写出“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样的千年佳句吧。
文中写到,东坡认为“天下无恶人”,对每个人都是十分之友善。而东坡之妻对苏东坡的劝解更是对东坡这一品格的深化。东坡之妻对苏东坡说道,提防这些人,速成的交情靠不住。林语堂对东坡之妻十分赞赏,“才华过人的诗人喝一个平实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时,往往是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实精明的妻子”。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而我认为东坡所乐于追求的真挚的真诚的友谊跟不显人世的黑暗感,更加美好吧。
卷中也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东坡的政治生活。为了祈雨,他穷尽各种方法,或是写祈雨文,又或是上书皇帝希望皇上能回复山神的爵位,又有取龙水…从现代人的视角看来不禁有一些滑稽,但是确乎是能感受得到东坡对祈雨,为百姓求福的真挚之情。待到暴雨恩泽大地的时候,相比于百姓的乐,确乎东坡要更快乐一些。“为了纪念这件喜事,他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下了《喜雨亭记》。足以体现东坡的与民同乐之情。
正如林语堂在书中所说的“真正的苏东坡只是一个心灵,如同一只虚幻的鸟,这只鸟也许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呢。”苏东坡所具有的时代精神,不朽的伟大精神人格,依旧值得我们所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