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推出了这篇文章《8亿人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你将何去何从?》。文章发出后,在我们的学习群上引发了很强烈的讨论。很多家长开始焦虑不安:以后我们的孩子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吗?(点击文章标题查看)
我觉得,与其恐慌焦虑,还不如好好想想: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要如何胜出?
我们需要从人工智能的反向去重新认识人所特有的智能,因为人类所特有的智能,才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01
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已经能做很多事情了,包括数据分析,资料收集,它们也能够按照程序生成很多文档、图画,也能做一些机械工作和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但是人工智能也有很明显的缺陷:就是缺乏与人深度沟通的能力。
就是说,AI缺乏他人观。缺乏社交生活带来的对社会情感的理解,也缺乏推己及人的能力,缺乏同理心,无法对他人的情感和问题作出深度回应。它可以模拟交流,但是永远做不到人类真正的情感交流。
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先生一直抱有乐观的态度: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帮手和助手,而不是人类的终结者。
在未来,人工智能越来越变成我们的助手和帮手,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处理那些比较单一、枯燥、单人完成的工作。而我们人类则需要有大量时间去处理团队协作,与他人沟通,与别人深度的心灵和情感交流,在一个团队中聚合所有人的创意和想法,相互协作,完成一个创新型项目或一个新产品。
所以,我们需要特别特别重视人际交往,因为很有可能未来我们的孩子能找的工作,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需要极高的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02
给大家说个我身边发生的故事,很让人惋惜的一件事情。
机器人先生曾经在美国一个公司担任vp of engineering的时候,手下全是清一色的白人下属。当时他就特别想招一些中国的同胞加入到公司。
不久之后,真的有一个中国男孩前来应聘。这个男孩简历非常优秀,他是国内名校博士毕业,专业能力一流,奖学金拿到手软,而且在国内的工作履历是参与过神6的核心芯片的研发。机器人先生非常高兴,虽然在面试的时候,他被其他面试官一致否决,但是机器人先生还是力排众议,把他招进这个团队中。
但是,不到两个月,男孩就自己来找机器人先生,说辜负了机器人先生的信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要自动离职。
为什么专业能力那么强的优秀学子,竟然会以能力不足而自动退出?
后来我们分析了原因,就是这个孩子极度缺乏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在美国的工作,特别是创新性很高的工作,对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有着极高的要求。这里没有按部就班的工作分配给团队中的成员,需要的是全体成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聚合所有人的创意,开启从0到1的创新。
首先,每一个人首先把脑海中想法、创意表达出来,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在倾听他人的创意之后,聚合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团队协作之后把想法变为现实。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能理解他人,倾听他人,对他人表达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最终给出自己的回应。
这个男孩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当硅谷的团队成员在讨论创意,表达想法的时候,他在整个过程都不发言,不表态,最后大家问他你觉得怎么样?你能做到吗?他的回答永远都是:yes。
但是,到最后,他才跟机器人先生坦白说,他其实不理解别人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这份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做,因为跟他以前的工作经验很不一样。遇到了问题,他也不知道应该向谁寻求帮助。他只能完成属于他专业领域的一小部分数据处理的工作,其他的就无法完成。所以,整个创意到了他那一环,就无法继续下去。
这个事情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我们的教育系统与教学目标,一直比较重视孩子的智商,执着于让孩子成为某一个领域内的精英,培养的是像人工智能那样只懂埋头学习、埋头苦干的专业型人才,但却忽略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倾听能力,团队协作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换句话说,我们只关注孩子是否能成“才”,但却忽视了孩子作为“人”的重要性。而人的社会性,才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
在未来,单一领域内的专家是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唯有极高的社交能力,理解团队中他人的情感、想法、思想、创意的能力,才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独特能力。
去年的8月份,我看到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发表论文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前景和“钱景”都看好的工作,要求的是从业者拥有超高的社交能力。
在国内,对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我们可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来看,很多国家都已经普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了。现在,很多国际教育的理念,都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为目标。这些国家在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上有很多比较成熟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03
在美国,Social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性格培养。美国这个社会,不太重视孩子吃得好不好长得胖瘦高矮或者学习好不好,他们更注重的是社交能力。
那么,美国教育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这种素养的呢?
1派对文化
美国人是派对动物,派对代表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反映了人在群体中的自信程度和自我表现能力。所以美国的孩子从小便会被带到各种社交场合,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而美国的教育也不注重孩子的分数,而是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孩子学会玩学会交朋友,美国的孩子被培养得擅长演讲,擅长交友和团队协作,擅长表现自我发挥个人所长。
每逢重要的节日,很多妈妈和孩子们都会变得很忙碌,因为她们得为孩子参加学校的各种派对作准备,如圣诞节、感恩节等,她们甚至得协助年幼的孩子为同班同学准备贺卡。美国的教育鼓励自己动手的能力,所以很多贺卡都是孩子手工制作的,一个孩子要为班上二三十个同学制作贺卡,孩子们乐此不疲,倒是难为了很多要帮忙的妈妈。
在一些派对上,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八九岁的孩子跟你谈话,他们会跟你握手,问你的名字,然后直呼你的名字跟你讨论今天的甜点味道之类的话题,还可能会就其它的一些话题征询你的意见,甚至可能会跟你讨论政治问题、环境问题或人类文明问题,也会因跟你看法不同而跟你辩论。
2项目式学习
美国教育非常非常强调团队的合作。teamwork(团队合作)是美国孩子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孤胆英雄”在美国教育里并不提倡。美国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都要集体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小到集体做一个小手工,大到研发一种新产品。
美国教育里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就是以项目/专题形式为基础的学习,而团队合作是项目学习的基础。美国的课堂的座位就是以项目学习来安排的,分成4到6人一桌,以方便整个团队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提问,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和试验,来完成一个共同的项目。这可以说是,未来工作模式的提前预热。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在通常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无偿的,不带功利性质的,常常是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给予帮助的行为。
美国人一直鼓励孩子从小花大量的时间做社区服务。比如,儿子凯凯的学校就经常性安排孩子为学校、社区、或者某个慈善项目做义工、义卖或捐赠活动。在美国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学生,社区服务意识强烈;很多美国的高中甚至还有强制性的社区服务时间,作为合格毕业或者获取奖学金的的必备条件。
为什么美国那么重视培养孩子的社区服务意识?
在我看来,这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具备这样的意识:去关爱他人,理解他人,达成与他人深度的沟通交流,培养起孩子的同理心和共情力,够构建起他人的意识,最终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他人解决的问题。
因为,有同理心和共情力的孩子才能感受他人的生活,发现他人的真实需求,从而做出真正为他人解决问题的产品。这就是社交最终的意义所在!
04
除了美国之外,芬兰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孩子的社交能力。在早期教育的目标设定上,芬兰父母在意的事,竟然是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在《什么是好父母》的问卷中,有94%的父母强调应该帮孩子找到与他年纪相仿的同伴,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
一个芬兰的教育专家曾提到过:"大部分芬兰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让我们基于话题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高质量的讨论和分享;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外,去建构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也让孩子在遇到同龄人时,清楚自己在群体中的定位或可能性的职责。”
烟花
有句话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我们需要长远的考虑,当人工智能可以非常廉价大批量制作很多内容的时候,人类如何自处?人类如何胜出?
我觉得,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倾听能力,团队协作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在这个时代中格外重要。
我们需要让孩子能真正深入理解他人,深刻地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具备同理心和共情力,具备与他人深切沟通思想与情感,深入的理解这个社会规律,这样的孩子才能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