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德.卡钦斯基,天才儿童,16岁直接考进哈佛大学,25年后却成为美国头号通缉犯,在监狱里面度过一生。
艾丽斯.沃克,出生在年收入只有300元的农户家中,在她小时候,左眼被弟弟游戏时不小心误伤失明。成年之后,她勤奋写作,成为一名作家,并获得了普利策奖。
是什么让一个天才少年最终进入了监狱,又是什么让一个贫困的女孩子成为了作家?为什么人们会成长为不同的样子?
答案貌似简单,儿童的成长同庄稼一样,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但是答案却也最难,因为这个规律往往我们不知道。
所以,才会有太多的父母,花费大量的心思,但是却依然在育儿过程中迷茫不知所措。
教育是一门艺术,要促进孩子长足发展,我们必须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
广受赞誉的《儿童发展(插图第15版)》经典教材自问世五十多年以来,不断与时俱进地修订,涵盖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认知和语言发展、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等各个领域,也深入分析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同伴、学校、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全书近六百页,每个章节以真实的案例为引子,充分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且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桑特洛克教授的心血之作。有助于读者理解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差异性,无论是相关从业者,还是为人父母,或者对探索童年感兴趣的人员,都可以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困惑和答案。
在网上看到一个小视频,一个妈妈教三岁的孩子认数字,结果孩子把8看成两个甜甜圈,惹得妈妈哭笑不得。
其实,这并非孩子故意搞笑抑或太笨了,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孩子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岁的孩子,是处在前运算阶段,主要是图像思维,所以将数字8看成两个甜甜圈,正好符合他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
现在的早教普遍喜欢抢跑,比如强行让学龄前的孩子识字、背古诗、做数学计算,结果貌似孩子表现出众,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伤害了孩子的认知发展,时间久了反而会看出弊端。
著名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提醒家长: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教育的重点各不相同。教育要符合年龄特点,否则不仅事倍功半,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这本书从儿童发展心理特性深度剖析了儿童的每个特点是有怎样的发展方向,和常见的育儿书不一样,不是简单地按照年龄讲述,而是先分为各个主题,比如认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性别的发展等,每个主题都会按照年龄讲解,的确如同一本儿童成长的百科学说。
开篇提到的那个最终沦为囚犯的天才儿童,导致他唏嘘命运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他社会适应能力太差。
他一直很孤僻。一个哈佛大学的室友说他总是见人就躲,不是轻手轻脚绕开,就是赶紧关上自己的房门。成为加利福利亚大学的一名教授后,他也是没有朋友,躲避社交。后面,他干脆辞去教职,在蒙大拿州一个偏僻的乡村隐居生活了25年。
作家冯骥才说道:“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这本书不仅涉及儿童身体发展、认知发展,还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提升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知识,比如情绪发展、自我与同一性发展、道德发展等,能有效帮助家长提升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很好帮助孩子发展社会性。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父母绝非不是仅凭一颗爱子之心就能教育好孩子,而是要努力去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顺应规律培养,方能有效。而这本书,就是一本权威的育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