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是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新征程”上,农村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村兴方能基础牢,农村富方能国家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锚定前行目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绘就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宜居宜业的锦绣乡村图。
锚定“稻粱丰硕、仓廪殷实”目标,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结出“粮谷满仓庆丰年”振兴“硕果”。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8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滴滴汗水,季季丰收,这令人自豪的成绩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站立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吸吮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养分,肩负中国14亿人口“吃饱”“吃好”重大使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在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上下功夫,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落实“谁种粮谁实惠”,让农民“想种粮”“愿种粮”。要加快推进农业核心技术攻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提速农业发展进程,绘就“瓜果飘香、稻粱满仓、猪肥鸡壮”锦绣山河图景。
锚定“民生富足、欣欣向荣”目标,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结出“百花齐放满园春”振兴“硕果”。“一号文件”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具体部署,要求在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和联农带农上下功夫。从陕西柞水木耳,到福建闽清橄榄,再到山东冠县灵芝,各地不断补短板、强优势、畅渠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提供了发展思路。各级党组织要克服土地分散零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等农业发展制约问题,综合考虑地方资源禀赋、市场实际需求,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要在产销融合、农文旅融合等方面下功夫,畅通生产、加工、包装、物流、销售等环节,丰富餐饮、旅游、电商的业态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和产业“向好”发展。
锚定“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目标,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结出“山边幽谷水边村”振兴“硕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建设天蓝、山青、水绿的美好乡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无数事实证明,可持续发展路径一定是“要温饱”更“要环保”,“生活甜”更是“生态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发展理念,在保护林草地、退牧还草、防沙治沙上下功夫,立足生态禀赋、顺应自然本色,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让“荒山”变“金山”,让“黄沙”变“黄金”。要持续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治理农业面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攻坚战,坚持在生态保护中谋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重保护,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雄秀与苍茫相映,江水清碧见底”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