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分别在三个瓶子里装上米饭,天天对其中一个瓶子说谢谢,对另一个瓶子则天天不断的说浑蛋,第三个瓶子,既不贴标签,也不和它说一句话,对其置之不理。一个月后,实验结果出来了。被谢谢的瓶子的米饭开始发酵,被说混蛋的瓶子里的米饭腐烂变黑,而不被搭理的瓶子里的米饭,更快地腐烂了。
另一个著名的实验是来自日本的替代医学博士江本胜做得,他多年来致力于水结晶的研究,写成了《水知道答案》系列著作。翻开他的著作,我看到了水结晶不可思议的地方。
他看过《雪之结晶,没有任何两片完全相同》的文章后突发奇想,开始研究水结晶,从给水听不同的音乐开始尝试,继而让水听不同的话,三种水分别听到的是你好可爱呀,浑蛋,置之不理。看到“你好可爱呀”的水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结晶,看到浑蛋的水几乎无法形成水结晶。被弃不理的水,结晶形状异常散乱。
这两个著名的实验共同揭示出了一个问题:漠视比咒骂的杀伤力更强,漠视才是最大的伤害。
一个朋友的姐姐,独立也自主,离婚后带着一个8岁的儿子和另一个同样离异也带一个同龄的儿子的男人重组了家庭。两个孩子相处还算融洽,她们也就那样不咸不淡地过着。
就在前不久发现自己怀孕了,因为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了,如果再要一个显然经济负担会超负荷,只好打掉。她做完流产手术后,老公只是打来电话不冷不热地简单问了几句,两天后她就要自己下地熬粥,老公则沉迷于游戏对她不管不顾。身体上的痛经了时间总会愈合,可是心里的那些痛如果没有被及时的温柔以待,只会越来越千苍百孔。
老公的漠视让她心力交瘁,她哭求着:我不过是想让你对我稍微好一点,平时也就算了,可是现在我刚刚动过手术啊,你怎么能熟视无睹呢?
老公委屈道:相比前妻,我已经做得够好的了,你还不满足?到底要我怎样?
或许那个男人是真的不怎么会照顾人,可是在妻子身体遭受疼痛时于情于理也该照顾一下吧?哪怕不够那么无微不至,至少也该让她心里存有一丝暖意吧?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人是在网上认识,相处不久后就结婚了。婚后男人继续在工地上干活,女人生下孩子后独自带着回了老家的城市,只为谋一个工资更高的工作,她想反正丈夫也总在工地,两个人聚少离多,等有合适的机会再全家一起生活也好。
现在孩子都上中班了,可是夫妻俩还是常年分居,一年到头也见不了一个月。一次接孩子放学回家,孩子手里拿着一张画,她仔细看了画后全身都浸透了酸楚。孩子指着画跟她解释:妈妈,这是爸爸妈妈还有我,我们一起在海边玩儿。
一个小小的人儿,他心里从什么时候也开始有了愿望?想着爸爸和妈妈能一起陪自己玩儿!
现实是,爸爸常年在外,甚少给他买吃的,穿的,玩儿的,更别提陪在他身边哪怕只是一起看个《熊出没》,或者用十分钟讲一个托马斯的小故事。甚至在妈妈渴求爸爸回来一起陪着孩子成长时,爸爸不理解也不耐烦地吼:那么多孩子不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吗?至少你还在他身边,不比留守儿童强啊?
试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的陪伴能抵得上父母?
在孩子年幼最需要亲密的陪伴时,如果父母在外打拼只是为了给他一个所谓的更好的未来而忽视他现在的需求,他长大了,心里总会有一个角落是缺少了什么的。也许是他的情商不够高,也许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漠视是什么呢?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轻视,不重视。语出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人於尔貌合而神疎,外关切而心漠视,宜乎不宜?”
在婚姻里他心里对你不在乎,不关心,你做什么都引不起他的重视。有时甚而当你想做一些什么以期他能够关注一下,他会冷淡的丢给你一句:No Zuo No Die。或者你们在外人眼里是模范夫妻,可是一旦没有了外界的存在,你们谁都不理谁,冰冷漠然。
在孩子方面,有的父母表面上都很爱孩子,落实到实际中呢,孩子希望你能陪他一起玩儿,可你一边陪他玩儿,一边时不时地要看手机,玩不了多大一会儿你就全然没了耐心,或打开电视追剧,或无聊地看着综艺节目傻笑;或在虚拟世界里和所谓的队友并肩厮杀,废寝忘食;或刷着微博刷着圈儿,花自己的时间关心别人的世界。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