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河南洛阳,老农正在取土,突然发现土质很是奇怪。就在这时,一块石碑的出现,更让整个事件迷雾重重。可当考古人员勘探完,却意外发现了一个沉睡1600多年的秘密。
这天,龙虎滩村的老农正在村外取土,谁知还没铲两下,就再也铲不动了。老农没多想,随即换到别处继续铲土。令他没想到的是,和上次一样,铲了两铁锹后,又铲不动了。
老农蹲下身,仔细查看深层的土质,他发现,土质不仅硬得出奇,还掺杂着某种东西,很像村里盖房时夯土的地基。而且地下“夯土”面积很广,老农接连查看好几处,陆续走出十几步远,都是这样的土质。
老农连忙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大队书记,支书一听大呼不妙,吃惊地说道:“你该不会是挖到汉质帝的陵墓了吧?”
原来,当地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本地知县龚松林发现一块大面积的夯土层。因为附近陆续出现过东汉皇陵,知县便认为这就是汉质帝的陵寝。于是,便命人刻下一块汉质帝的石碑,立于此地。
几百年过去,“汉质帝皇陵”早已被黄土覆盖、杂草丛生。如果不是取土,老农也不会靠近那里。
想到上级正在宣传“保护文物”,书记便把此事报告了上级。可等考古专家一番勘探,却惊讶地发现,这下面根本不是皇陵!
这片夯土层整体呈长方形﹐南北305米﹑东西260米,占地面积将近8万平方米。土层像台阶式由下而上分为四层,在中央位置有一个方形地基。
经过仔细勘探,专家发现,这块方形地基又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基座东西长101米﹐南北98米﹐高度超过2.5米。上层基座﹐平面方形﹐边长为38.2米﹐高2.2米。
就在这时,工作人员又发掘出,大量残破的雕刻着莲花座的建筑材料,和300多件佛教泥塑残像。其中一尊残像高25厘米的泥塑人面像,虽然眼睛以上全部缺失,却依然可以看出制作工艺的精湛。
他面部圆润饱满、鼻梁挺直,双唇紧闭,嘴角略微上扬。细节处理完美,是泥塑里的精品。
综合所有的发现,专家最终确定,这里就是消失了1600多年的,北魏宫城的永宁寺遗址!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带领后宫众人和朝廷官员,共计30万大军,把国都从偏北方的平城(山西),迁到了地理位置较好的洛阳。
皇宫建好后,信奉佛教的朝廷,便开始着手打造一座皇家寺院。
熙平元年(516年)动工,永熙三年(534年)完工,历时18年,这座富丽堂皇、巍峨气派的永宁寺终于竣工了。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有记载:“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方十四丈,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
永宁塔通高147米,上下共有9层。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高出1米,是当时最高、最为壮观的佛塔。史书记载,它每层9间房,设3门6窗,外观涂以朱红色油漆。
大门上装饰着玉石金环,显得富贵华美。在塔的最顶端,是一个巨大的鎏金铜制宝瓶,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宝瓶下又有13重铜盘,铜盘周围挂满了巨大铜铃。塔刹连到顶盖四角的4条链条上,也悬挂着无数铜铃。微风拂过,铜铃叮当作响,整个洛阳城尽收耳底。
可惜的是,如此奢华的永宁寺却在18年后毁于一旦。
公元534年夜,一道雷电突然击中了木塔,一股火苗瞬间从6层燃起,眨眼间火势扩大,连同寺庙其他建筑化为灰烬。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在宝塔烧毁不久,北魏政权也走到了尽头。
如果没有专家根据记载,绘出永宁塔的复原图,可能我们再也无法感受到它令人震撼的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