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上师面容,未在心中出现。不想的情人容颜,却在心中明明朗朗地映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仓央嘉措,一个一生都挣扎在欲望和信仰之间的矛盾体,矛盾撕扯,欲望交织。他十五岁便是布达拉宫的雪域之王,命运的安排,天赐的荣耀,承载着视信仰为生命的藏地人民的巨大信仰。灵与肉的分割、纠缠,让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品尝到世间极致的孤独,他还是选择用最真诚的慈悲和饱含七情六欲的真诚灵魂让俗人感受佛法并非高不可及。伟大的情诗诗人?还是受人敬仰的佛法信仰?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选择,是我们这一生都在做的事情。现实中,有人会抱怨天天戴面具工作甚至生活中也是,真的很累。今天我从仓央嘉措这个极端谈起,其实是想谈一谈“要不要做真实的自己?”因为,他拥有普通人是没有的幸福,他也拥有普通人所没有的痛苦。理想当中的幸福有多耀眼,现实当中的痛苦就有多撕裂。
何谓“自我”?
本人并非佛教徒,但是我喜欢用佛学的哲学分析问题。佛学说--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是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事物皆观待因缘而生灭。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无常态,我们要去接受无常的发生,这也会让自我这个系统具有更好的反脆弱能力。简单的哲学道理也告诉我们“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因此,我认为“自我”是当下的"自我",right here,right now!当下的自我由过去的各种因缘聚合(先天条件、后天环境)的“因”形成的当下的“果”,你满意也好,不满意也罢,当下的样子就是这样,无需执念。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好,那就现在去种下向好的方向转变的“因”,时机成熟,便可能收获更好的“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人格分成:本我(一个人的自身、本能,享乐主义)、超我(人格中的管制者,道德规则)、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协调者,现实原则)。自我是可以在不同环境中选择向本我或超我的方向移动的,我想仓央嘉措一定有最极端的体会了。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需求各种欲望的满足,更倾向于动物性;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超我,那大概就是圣人吧,更像是父亲的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
何谓“真实”?
有人说“眼见为真,耳听为虚”,真的是这样么?你所谓“真实”是谁眼中的真实?认知不同、处境不同的两个人看到的“真实”可能就不一样。“真实”真的存在么?抑或我们只是生活在镜像的世界,或者我们就是活在一个轮回的三界中?否则,为什么会有“庄生晓梦迷蝴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都是无常态的,你说何谓“真实”呢?
“要不要”做真实的自我?
如果“真实”真的存在,你真的愿意直面“真实”么?
谈人性太辛苦,且说珠宝吧。“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是珠宝大王戴比尔斯在1951策划的广告语,“把卖钻石为卖爱情”,绝妙的情感捆绑,大获成功。这世间还没有哪一款珠宝能够这样成功的锁住了刚需的婚恋市场。如果,可是哪天你的未婚夫捧着颗钻戒,跟你说“亲爱的,我送你一颗碳元素组成的石头,代表了我对你最真诚的爱”,你还会觉得浪漫么?可是,他说的可不能再真实了,钻石就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仅此而已。
“这世间有多少块欧泊,就会有多少种风情的美丽”,欧泊opal是上帝不小心打翻的“调色板”,是“幸运之石”,被莎士比亚誉为“宝石的皇后”。但,我作为一个珠宝行业从业人员,我告诉你欧泊不过就是多水二氧化硅SiO2˙nH2O,一种蛋白石。它之所以能呈现出五颜六色,就是因为二氧化硅小球直径不同,光照射上去之后会形成不同的折射率,你肉眼看到的就五颜六色了。Oh no,我不要听!
最真实的答案往往可能是无济于事的,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毫不遮羞的产品,顾客会觉得买回来毫无意义。我想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性,就是我们会给做的每一件事情赋予意义。比如,蚂蚁群是分工特别明确,团队配合最好的动物,但是蚂蚁并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人类则必须要有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和意义,才能激发出工作的激情。
善意的谎言与绝对真实的表达,哪一种伤害会更大?
举例说,家里有个90多岁的老人,心脏不好,在住院中。他大儿子突然出车祸去世了。这个消息要不要真实的告诉他?还是隐藏消息,可能直至老人驾鹤西去更好?不能绝对说哪一种选择一定是对的,但至少不要那么真实的告诉他真相才是更好的选择吧,因为现实太残忍,我们都不愿意让弱者去承担这份突如其来的伤痛,善意的谎言会将伤害讲到最小。
对自己,要真实。
真实的去觉知此刻,身体是自在还是拘束,心情是开心还是痛苦,爱抑或恨,让他们自由流淌。觉知,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血液温暖才能去理解世间的无常,包容他人的不那么坦诚。真我,不麻木。温和而坚定。
随想,整理。(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2018年3月8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