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老子》的诗文

《老子》又称《道德经》,原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后改为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

在《老子》中,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将道看作万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却是万物之源。世间所有的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运动不止,垂示给人很多迹象。德则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们通过德来理解道。

1、苏东坡《读老子》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注释:知通“智”。

采之网络

2、陆游《读老子》

道德五千言,巍巍众妙门。/ 管窥那见豹?指染仅尝鼋。/ 正尔分章句,谁欤达本源?/ 蜀庄犹不死,过我得深论。

3、范浚《读老子》

万类莫不共由,谓之道;在我得之,谓之德。仁也,义也,礼也,智也,皆得之在我者也。故四者异名,总而名之曰道,若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之类是也;亦总而名之曰德,若所谓'君子行此“四德”之类是也。

然则在我得此道矣,以止而觉焉者言之,则谓之仁;以履行而言之,则谓之礼;以行得其宜而言之,则谓之义;以知仁、义、礼之用而察焉者言之,则谓之智。是特其名异耳,岂道与德有二哉?岂仁、义、礼、智与道、德为六哉?仁之觉,智之知,亦非二也。智之知,知之用也;仁之觉,兼知之体而为言也。礼也,义也,智也,虽不可谓之仁,而仁之觉无不在焉。犹元气之发生谓之春,至夏也,秋也,冬也,虽不可谓之春,而元气未尝不行乎其中。物虽雕落于秋,终藏于冬,而发生之性未尝不存焉。

什么是“道”? 一个人遵从自然法则,即可谓之“道”也者。那么,“德”是什么呢?从“训诂学”来说:“德,得也。” 故得者谓之德。《淮南子·齐俗训》:“率性而为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德者: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而行事,即 “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得到这种天性叫做德”。(范浚后裔范国梁解读)

陈水河整理于2023年9月19日早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目录: 一、陈蕃 二、徐孺子、黄宪 三、郭泰 四、李膺 五、荀爽、钟皓、陈寔 一、陈蕃 卷六十六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
    梦落c阅读 3,983评论 0 1
  • 目录 文言文(32篇) 一、必修(10篇) 1、《论语》 2、《劝学》(《荀子》) 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欧阳之家阅读 298评论 0 1
  • 慎言 明·王廷相 原序 仲尼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正义凿。斯道以之芜杂,其所由来渐矣。非异端能杂之,诸儒自杂之也。故...
    福林_1dbd阅读 1,169评论 0 0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8,554评论 0 18
  • 题目: 宋史·萧燧传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
    Sao_Year阅读 7,00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