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们的工作中,针对儿童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沙盘游戏治疗、表达性艺术治疗和游戏治疗。其中游戏治疗又主要有结构主义游戏治疗、关系游戏治疗、阿德勒游戏治疗和以儿童为中心游戏治疗等。虽然这本书叫《游戏疗法》,但整本书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儿童为中心游戏治疗理论和技术的介绍。
读这本书不仅限于把它作为儿童心理治疗的一种技术,还有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怎么用以儿童为中心游戏治疗的理论来关注、接纳和启发儿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条件。
既然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那么重点就在于“以儿童为中心”,我们就需要放弃觉得我们作为大人对儿童的无所不知,以儿童为老师来进行学习,这也是整本书最为重要的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游戏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的发展历程。
1 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儿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游戏。孩子们做游戏是本能的、自发的、感兴趣的、没有目的性的,不需要他人的教导,也不需要他人的强迫,自己就能做游戏。
现在为了让儿童游戏变得更有价值,成人给游戏赋予了类似“任务”的意义,是为了孩子以后的成功做铺垫或者为了加快孩子的成长。很多成年人很难容忍儿童玩浪费时间的游戏,比如打弹弓。
其实与任务相比,游戏对于儿童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追求内在的完善,而并非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吸收外在世界的信息,构建自己内心的世界。很遗憾,很多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尝试把游戏合理化,为了不浪费时间,把游戏界定为儿童的任务,然而这种行为却暗示着:只有当游戏符合成年世界的想法和目标时,游戏才是重要的。
为什么小的时候孩子还可以通过外部奖励来改变行为,到了青春期时这个外在奖励要不就不管用了,要不孩子要的奖励大的吓人?其实这个问题和现在打引号的“游戏”背后原理是一致的,孩子失去了追求内在动力的机会。当我们为别人做事情时总是需要回报,而且回报也是有限的,这个动力就不是来自于孩子本身。
使用游戏作为媒介来沟通对于孩子来讲是个必然的选择,首先,孩子的语言发展不足以表达他的内在状态,游戏的方式可以减轻孩子在语言表达上的负担,其次,对于孩子来说,用游戏来“演示”经历和感受是他们可以参与且擅长的;最后,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游戏搭建起了具体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是儿童自我表达的象征性语言。
如果说,语言是成年人的沟通方式,游戏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相当于语言对于成年人的重要意义。
在游戏中,玩具好比儿童的词汇,游戏是他们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传递着和成人一样的表达内容。
2 游戏疗法的诞生
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是游戏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咨询流派的诞生意义还是非凡的。游戏作为咨询疗法诞生于精神分析流派,来自于著名的一个患恐惧症的5岁小男孩“小汉斯”的案例。弗洛伊德只是对小汉斯父亲记录小汉斯游戏过程的笔记进行分析,向小汉斯的父亲提供建议,让父亲改变对小汉斯的某些行为的反应,最后就成功地远程实施了治疗。
在这个基础上,一大批新的治疗师开始强调游戏对于分析儿童的重要性。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梅兰妮·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论,这也是我们现在理解儿童游戏理论很重要的来源。具体的理论比较复杂,在这里只做个简单的说明,方便大家在后面更好地理解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理论基础。
梅兰妮·克莱因使用游戏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表达出他们的幻想、焦虑以及防御,然后进行解读,所以克莱因的理论偏重于对孩子在游戏中所表达出的前意识和潜意识内容的解读。克莱因相信对于潜意识的探索是治疗中的主要任务。安娜·弗洛伊德主要将游戏用于更好地建立儿童对于治疗师的积极情感依恋,并把游戏当做通向儿童内心的大门。她使用游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喜欢她,所以很少直接地解读游戏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由弗洛伊德所发展出的自由联想是属于认知层面的,安娜·弗洛伊德修改了这个框架,引入了孩子情感层面的经验。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在孩子与咨询师的关系发展时,在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就从游戏转变成了语言交流。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于描述游戏交流的重要性,把游戏的沟通作用和语言的沟通作用视为同样重要的意义,对于孩子来说游戏的沟通作用更为重要。这部分被作者如此苦口婆心的描述,很重要的原因是和我们的环境注重言语交流作用的单一性有关,忽视了其他方式的交流。
即便在成人的咨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言语交流的局限性,我们看重的是交流而不是言语,如果言语仅仅只是言语,很多时候更可能是阻挡,那么这个言语的作用也是不大的。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孩子,失去情感层面的交流,无论是游戏还是言语都是无法与外界沟通的。只是孩子的情感通常由游戏来传递,大人的情感很多时候是通过言语来表达。
大家也要注意哦,这也只是通常状态或者普遍状态。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每一个人,每一个儿童都是特别的。
3 以儿童为中心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
既然我们说到了每一个儿童都是特别的,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本书介绍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每一种心理疗法背后都有自己的世界观,然后在这个世界观的基础上发展出方法论。说方法论之前,必须先了解这个理论的世界观。这也是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咨询常说的:咨询师本身是什么样子,比咨询师怎么说怎么做对于来访者来说的更为重要。
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其实是一种与孩子相处的哲学,它并不是那种进入游戏室之前必须要掌握的外在的技术,而只是一种交往方式,它要求治疗师完全相信儿童天生就具有努力迈向成长和成熟的能力。
治疗师更多地需要具备一种信念:儿童可以通过他们自身的适应和恢复能力来使自己朝着构建更完整人格的方向发展。这个信念是使用此项疗法的基础。如果儿童想要获得能够促进成长的能量的话,他们自身就是最好的能量来源。他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能力能够以适当的方式来引导自己成长。
治疗师与儿童相处的目标:把孩子内心中能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积极向上、富有创造力的以及能够自我疗愈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其实相信的力量在面对孩子时是更难坚信的,有时孩子们表现的适应和服从,会让成年人感觉到自己是有力量和有影响力,这种体会让我们感觉很好。有时因为成人和孩子力量的不对等,我们总有我们可以成功控制和改变孩子的想法。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相信孩子本身,我们只愿意相信我们能改变他们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这就让我想起掩耳盗铃的故事。孩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不管你捂不捂耳朵,碰到铃铛都会响。你心里是有这个铃铛,还是只有自己的期待呢?
4 作者的基本观点
我们一起来看看本书作者对于儿童这个铃铛的看法。尽管有人说太空是科学家探索的最终目标,本书作者却认为,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有可能是人类的儿童期,正因为对于错综复杂的儿童期我们知之甚少,那么我们对于儿童期的态度就应该像我们对于所有未知部分的态度一样,保有尊重和敬意,让儿童们告诉我们他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以下是本书关于儿童理解的几个重要的点:
一、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权力,他们的发展的轨迹不应该是按照计划提前锁定的。
二、儿童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物体,而是一个需要去了解的活生生的人。
三、儿童拥有一种内在的能量,通过这种能量儿童能够从创伤或者某种不利环境中恢复过来。
四、儿童是依靠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方式来探索属于自己的世界。
关于儿童的权力和儿童是否是独立的个体的部分,目前有着几种不同的态度。有些觉得儿童完全是成年的附属品,有些觉得儿童是他们自己本身,还有些会处在两边摇摆。关于这部分本书的观点是儿童就是他们本身。
我们从儿童发展而来,那么有权力的那一刻是否就是法律赋予我们权力的那一刻?儿童从依附到独立的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如果儿童是环境的产物,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环境却有不同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