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一提及,爬上心头眉头就是那些难啃的书籍。往往被我们束之高阁,不愿去触碰,稍微触碰了,也是草草翻翻了事。但在斋藤孝先生笔下,一部部难啃的书籍,变成了一个个有意思的老者,和这些平易近人的老人们对话,从他们身上学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
他,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典作品的门,让我们好似游园一般魂梦相牵。最有感的是其中几个小点,与君共享。
01 引用阅读法
引用阅读法,顾名思义,就是引用经典典籍中的金句,讲这些经典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
作者提倡选择3句,只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再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3句?这几句刺激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某一点了吗?这三点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从自己的选择中,窥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自己?
看似在阅读经典,实际也是在经典中遨游之时,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
我到底在追寻什么呢?我也在问自己。
我最喜欢的一句是苏轼的词,“人间有味是清欢”。最开始看到这句话是从林清玄的文章中看到的,有一种相逢就是千古的邂逅,一眼万年,一下就击中了我的心。
“清欢”,说不清这是一种什么的味道。味道应该没有那么浓烈,没有那么刺激,只是清清淡淡的一点,但是勾起了永久的欢愉,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再加之,是我最喜欢的苏轼的词,那林清玄、苏轼、我,便坐在一起享受一个恬淡的午后。
从中再窥见我的内心,我一直追寻的是不是也就是这种简单的快乐。哪怕一盏茶、一本书,就可以快乐一天。一次旅程中,有一场阳光的相遇,是不是也就足够了呢?
02 溯源阅读法
上一节已经铺展了一点溯源阅读法。
溯源阅读法,也就是一点点追溯源头。经典书籍的世界不只是一本书、一个人、一个点,而是一张网、一条河,可以逆流而上,不断找寻经典的经典,从中发现千百年来共同的情感和精神。
林清玄提到“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出自苏轼。喜欢的苏轼的人很多,写《苏东坡传》的林语堂也是一个。
(苏东坡)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提到苏轼必须要提及宋词的豪放派,一个派系的词都可以读一读。
苏轼又崇拜谁呢?陶渊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也值得一品。
与此类人类似的还有谁呢?李白、庄子……
逆流而上,看到竟不是小小的细流,居然还是滔滔的江水。我想这是经典带来的,这不是一棵树木,而是一片森林。
03 表演朗读法
细嚼慢咽慢慢读来,是一种阅读法。
直奔经典的高潮,寻求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也是一种感觉。
作者还推荐一种表演朗读法。沉浸在人物角色中,大声读出来。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不妨找几个表演一番,或是演一演哈姆雷特的独幕剧,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体验。
我们读的更多的是古诗词,用一种抑扬顿挫的腔调来诵读古诗词,也别有一番韵味。随口而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各种不同的情绪,慷慨激昂的,沉郁低沉的,或是肝肠寸断的,朗读出啦总是不错的。
当然,我们还没有尝试过,将一些经典的片段读出来。感受人物情感,将自己和实际联系起来,体会一种不一样。
04 践行阅读法
这本书还非常推崇践行阅读法。经典往往和我们离得很远,如何让经典成为我们的骨肉呢?作者说了,那就是将经典的精神用在我们实际生活中。
作者为大家出了一道题。歌德曾经说过:“青年喜欢受刺激甚于受教诲。”(《歌德格言集》)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谈,时间为一分钟。
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这是青年时期的心理特征,如果教育抓住青年猎奇的心理去教导青年,比如利用探究式体验,比如用最流行的某种APP等等来教育孩子,比口头说教更有用的多。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从每个人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句话会有不同的实践内容。
大家也来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