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雾霾吸多了,脑袋疼。按理说吸进肺里,应该对脑袋部分没多大影响吧。用还保留的一点生物知识猜测,肺里面的毛细血管是细菌、病毒侵入人体的入口,血液是可以全身流动的。而大脑的运转需要血液运输能量,所以就头疼了。
这好像有点杞人忧天了。而当看到诺老师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测试,真的感觉要“死”了,感觉应该还好的室内居然会达到250—300,这可是很差的空气质量啊。
即使已经做出了红色预警,但与之配套的措施有没有实行呢?梨视频里有一个视频反应的问题就是:情同虚设。污染严重的工厂照常生产,整个河北的情况。对政府失望了,对于雾霾这个“自然灾害”我们应该相信谁?难道只能按照社会的发展,让雾霾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而消失。
不能继续再想这个问题了,要不就没法活了。雾霾我们普通人不能解决,但吸烟我们是可以控制的。他们都说烟能解愁,交朋友也用烟。我也挺想尝试的,睡不着的时候,麻烦的时候可以点根烟。可我也知道抽烟的危害,看过吸烟的肺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对健康的欲望胜过了解愁的欲望。今天看到有人发雾霾进入人体的过程的文章或视频,我没敢点开。
该怎么做才能帮我爸爸把烟戒掉,他总是说那是他的爱好,人不能没爱好。我觉得这不负责任。可剥夺一个人的爱好也是残忍的吧。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帮他培养一个新的爱好。
我的爱好是阅读,写作。
点开微信的读书报告发现才读了7本书,平均下来都不到一个月一本书。当然这只是在微信读书上的记录,至少过去的三个月我读了10本对我来说很难读的书。还说写一篇总结,今天是没时间了,好好写一定能被推荐到首页,这是件励志的事情。
尽管只用微信读书读了七本书,但我更加喜欢这款产品了,要是能和亚马逊合作同步数据就更好,出个微信版的kindle。它有两点好处,第一点是作为阅读工具,划线、加便签、换字体、同步数据都很方便。第二是它自带的社交属性,可以看到微信好友都在读哪些书,能够看到其他读者在书里的记录和思考,而且还有一个阅读时常的排名,具有很强的传播性。
腾讯作为一个做即时通讯起家的大公司真的不手软,做社交绝对是老大,让人与人,人和产品充分连接,没有缝。
突然之间空间里可以领红包了,这个事我也想过,心里还沾沾自喜,美得不知道跟谁说。马上点开了空间红包,发一个试试,一下发了个五元的,不一会就被大家领完了,那咱就继续发。我只是对这个功能很好奇,更喜欢访问量的+1、+1......10万+是不可能的了。要它破一千还是没问题的,我发十个红包就搞定。
这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不是让朋友圈先有这个功能?为什么会选择今天开始?这个功能是为了好玩还是有新的动作?还有,我什么时候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先学编程吧。把自己说笑了。
去发了,一下发了五六个,发到手软,小臂也软了,抄论文抄的。
好的产品是无数个用户不断反馈由产品经理和他的团队打磨出来,我想好的论文也是个人通过不断的输入再转化输出完成的。用产品的思维去解释问题,有时候答案就出来了。
有答案还不够。
我想着把自己当做一款产品wnhao去运营,因为目前bug太多,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再不迭代,就一定会死亡。今天《超级个体》里也讲到了一个思维模式,结果思维。对于个人而言结合用户思维和结果思维也许是一剂良药。
分享如下:
今天我们谈到了结果的三定律:
结果>过程;
有交付价值的结果>无交付价值的结果;
能复制的结果>不能复制的结果。
真正决定人效能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把一件事做得有多正确,你能做出什么结果,结果背后的结果又是什么?当你能够想得足够深入,你会发现把一件事情做好是有多么难,这样你也会明白,为什么你每天只需要安排三件事就足够了。
因为每天只要做的“三件事”,其实应该是三个结果。(这是3+1的时间管理方法,每天打卡最想做的三件事以及昨天的总结,再加上希望遇到的小确幸。)
从今天开始,专注你的结果,而不是你的过程—— 因为你的结果清单,就是你的价值清单 。
哦,我还想说什么……
我们的后代一定能将雾霾的问题解决的,他们会更聪明一些。
也是才知道,感冒药根本杀不死流感病毒,只是缓解,康复是自身的免疫功能在发挥作用。抗生素类药不要轻易使用,而感冒药买一种就好,因为它是复方的,可以缓解多种症状。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