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时间的坐标,标注了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精神内涵。清明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令人难忘的人间四月天。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桐花烂漫、飞鸟成群、彩虹当空都是自然的物候,但是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引来“游子寻春半出城”。“寻春”就是“游生态”,“出城”也要“生态游”。“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绿色出行只为生态低碳,文明扫墓只为生态减碳,插柳留春只为生态储碳。柳是清明的意象,“万条垂下绿丝绦”,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没有人不喜欢“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般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很自然地,清明插柳之风就发展为清明植树之举。有句民谚:“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大力植树造林,让气清景明,就是厚植生态文明,扮靓美丽中国,建设生态中国。
清明“禁火”的风俗由来已久,在宋代,有“每年清明,大地禁火”之说。在江南,每逢清明寒食,就会吃青团和糯米糖藕,整日不动烟火。随着时代的发展,“禁火”也有了新的含义,每到清明前后,全国各林区就会发布“禁火令”,倡导文明祭扫,以杜绝因清明焚香烧纸而引发森林火情。止欲如“禁火”,如若不能禁住欲望之火,势必毁掉廉洁之林。回顾历史,因为贪腐而导致亡国、亡党的例子不胜枚举。党员干部要从典型案例特别是贪腐案例中深刻汲取惨痛教训,举一反三、警钟常鸣,切实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时刻自警自省,时刻对照党纪国法,看看什么事情该干、什么事情不该干。守住“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五道关口,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禁住私欲之火,在“禁火”止欲中,保持廉洁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