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们交流的很多关于如何更好地沟通的一些话题,让我有了一些思考,我的切身感受是:很多时候我们是非常渴望好好沟通的,但是话一出口,就发现心里想的和语言表达的效果截然不同,甚至事与愿违。为了使我们的沟通谈话方式更合理,能使双方感到舒服,达到情意相通、乐于互助的目的,大家都在探索较好的沟通方式。之前,我以自己心直口快为荣,认为自己不藏私,不玩心眼儿,是个优点,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却由于这样的沟通方式给自己造成了很多困扰。学习焦点之后,进步了一些,知道了尊重、倾听、共情、接纳、感受别人的感受等,就以为认真的倾听、诚挚的交谈、平等的对话,就可以达到交流信息和增进情感的目的,就是有效的沟通了。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却并非如想象的那样轻松自如的沟通和交流。还是会遇到无法畅快沟通的时候,或者双方都有沟通意愿,沟通过程却不愉快,甚至不欢而散。可见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我们想好好的沟通却总是词不达意呢?那么《非暴力沟通》则是一本可以指导你去实践的沟通练习手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读了它,让我对于沟通的认知完全是转了一个方向。马歇尔·卢森堡(1934-2005),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对“非暴力”的理解:
其实这本书的名字我之前也听过,可是自己以为“暴力”就是打人、鞭挞、杀人以及战争,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用不到的。我们生活中可能最多出现的是经常听到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说的一句话:“你再不听话,我就揍你了。”或者夫妻之间用争吵发展至打架来解决问题或者发泄情绪,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对暴力的理解太肤浅了。
原来暴力可以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我所理解的暴力仅指“身体的暴力”是某个行为涉及使用武力,事实上还有一种“隐蔽的暴力”是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这种隐蔽性的暴力会对人们的精神造成一定的伤害,而很多人不认为是伤害,因为不易察觉、别人体会不到,除非受到伤害的人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隐蔽的暴力往往是暴力的根源,言语上的伤害可能没有身体暴力那么直观,但它的累积效应往往以身体暴力的形式体现。有些话真的很伤人,比如“你是一头笨猪”“你一家都怎么样”“你还知道回来?你咋不去死?”等等,双方都以为是在气头上我们才说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事情过去之后但我们常常不予理睬或一笑而过的方式将真实的情绪掩藏了起来。却不知道伤害已经造成,只是我们采取了无视的态度而已。大多数人在情绪高涨时选用一些恶毒的怨言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寻求暂时性的快慰感觉。正像本书“译序”中翻译阮胤华的朋友杨瑞说: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这种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那么,要想避免这种精神暴力对人们的伤害,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来学习并修炼自己,让自己学会使用非暴力沟通的交流方式来与他人交流。
“非暴力”是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在一些地区,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主张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无为。当一个人内心是非暴力状态时,会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爱,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运用非暴力方式沟通,我们会去聆听自己和他人深层的需要,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度聆听,让我们发现自己对生命深深的爱。如果暴力代表黑暗和恐惧,那么非暴力就代表光明和温暖。
以上是我的粗浅理解,作为一块儿砖头,目的是想引出大家的美玉。大家可以整体分析本书,本书共十三章,也可以具体分析某一章节,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吧,分享就会有收获,就会有更多的成长哟。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作者在第一章的引言开篇中说,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关押在德国人惨无人道集中营的艾提.海勒申给了作者启示: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当我们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助人。它不只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非暴力沟通的原则是乐于助人,是唯一的动机。坚守原则、学会方法后,友爱之花必将在你我心中怒放。
第2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异化的沟通方式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1.道德评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是不道德或邪恶的。我们习惯于将人分类:好人、坏人,正常、不正常,负责、不负责,聪明、愚蠢等。其实“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在那里等你”这是诗人鲁米写的。这让我想到了焦点的理念:人是人,问题是问题;一个人遇到了困境比如犯了错误,不能一棍子打死,那只是暂时的,只要不是罪不可赦的。2.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说,如果想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我们焦点中也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3.回避责任。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用“不得不”“上级命令”“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时就是在回避、推脱责任。比如翻越柏林墙被士兵打死,士兵在受审判时说“上级命令”,我是逼不得已的,我没有责任。可是上级没有命令你不可以将枪口抬高一些或者打不准呀?改变的方法是“我选择....,因为我....”。4.强人所难。这是强者手段,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通过惩罚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异化的沟通方式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第三章区分观察与评论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不能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如果分不清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见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可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却是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需要具有的能力,不带评论的观察是我们开始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像是打开那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窗。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引导着,个人的感受是无关紧要的,体会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成了普遍的现象,我们常用“我觉得……”这个句式说出的并非是自己感受,往往是我们的想法。当接着追问真实感受是什么时,我们茫然不知所措,真实感受去哪了,被我们忽略了。
在生活中,表达和体会感受并不容易,但是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却是我们敞开心扉与人顺畅沟通的关键一步。在沟通过程中道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适当的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在第三章中有详细的方法,包括表达感受的词汇表。P42.
第5章 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感受和想法又有不同:感受是真实实在的,想法是虚无飘渺,感受能让情感流动,让爱自然挥发。想法往往让我们无所适从。但是想法已经习惯穿着评价的隐形衣却以感受的角色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不自知。当我们有了感受不会沟通,有了需要不会表达时,我们就承受着难以承受的痛苦。所以这一章中讨论了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自责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或者厌恶自己。责备他人常常会引起他人的申辩反驳,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真实的需求被解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表达了我们尚未被满足的需要。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将它准确表达出来,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会认识到所谓的将心比心,我们无法牺牲他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6章 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要说出自己的请求。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总是期待有所回应,对自己的需求认识的越深刻,提出的请求就越明确,越具体,这样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想勉强他人,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会习惯使用请求而非命令的句式。
如何区分请求与命令呢?请求如果没有被满足,如果紧随其后的就是批评和指责,那么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如果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的愿望就越容易被看作是命令。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就越不愿意满足我们的愿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从第七章开始,教会我们学会倾听,倾听自己或他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们的生活,而非是指责、命令、内疚、自责、恐惧、强迫、无视等主导我们的生活。当暴力消退,自然流露的爱会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当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让倾听和理解代替指责、命令和强迫,让由衷的互助自发产生。学会爱自己。学会充分表达愤怒。学会避免伤害。重获生活的热情。表达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