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之前,我只看过两部日本动漫,一部是《名侦探柯南》,另一部叫做《灌篮高手》。前者让我憧憬和惊叹,但后者却实实在在地让我感动——尤其在我打球之后。所以,今天我想写下我和篮球的故事。
结缘
毫无疑问,对史密斯教授发明的这种运动的初始认知都来自《灌篮高手》,突破、拉杆、篮板、火锅、三分球……这些名词统统是从这里学来的。小学时,大家更喜欢提足球,篮球没有人玩。操场边那一个孤零零地篮球架,永远没有人肯去宠幸一下。于是,我也就跟着大家一起踢足球了。
真正激起我对篮球兴趣的,是临近毕业时的一场班级篮球友谊赛。对方班级平均身高比我们高了一头,于是我们彻彻底底地输掉了。那场比赛,我触球次数寥寥,一整场毫无存在感,尽管我是练习时投篮最准的。
死磕
我讨厌那种毫无作为、被人忽视的感觉,我内心的念头就是“把球给我,我要得分”。升入初中之后,写完作业后的时间,都贡献给了练球,无论三伏天还是三九天,我都会和小伙伴跑去附近的一个消防中队的篮球场练习上篮、投篮,和小伙伴比谁进得更多、更快。一年时间,我成了我所在初中有名的投手,我抬手约等于得分。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进步,除了要感谢自己死磕的劲头,更要感谢消防中队不撵我们的哨兵,是他们让我们有了场地;感谢陪我一起练球的伙伴,他叫冯斌,是他让我第一次明白了伙伴的重要。
那时的我,有个致命弱点——不会运球,运球超过三下不是失误就是被断。不过我当时有一群运球高手的队友,我只需要投好篮就够了。这种美梦,一直做到初二的篮球赛。当时的对手是年级最强,但我们依旧有机会获胜——比赛最后时刻,队友抢断把球传给了我,整个前场只有我一个人,可我不会运球,带球速度慢,被回防的球员断球,痛失好局。
比赛结束了,我也开始理解为什么三井最后的三分没进,下场后会痛哭流涕地自责自己为什么要去做不良少年——那种悔恨,独一无二,今生难觅。
突破
那场比赛之后,我想要学习运球、学习突破,我喜欢模仿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但我不知道模仿谁。于是我开始看NBA,那时候吉诺比利刚刚进入联盟。一场比赛,我就跪了——长发飘逸、步伐鬼魅,打球妖气十足,用张指导的话说“想防住他需要有十个脑子”。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我要的突破,我就要这见缝插针的快感,我就要这种妖孽的打法。于是,我开始不断练习behind the back、练习Euro Step、Drop step,甚至为了练习行进中变向把大腿拉伤过。不过效果明显,我不再只是一个“投得真准”的家伙,而是成了一个“投得准还贼能钻”的家伙。
一直到高二之前,我喜欢终结,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得分打法。我的动作一直和花哨无关,只要能得分就好(现在想想,我真是蠢到家了——花哨了才吸引女孩子看啊,哎!)。
后来,高二的一次意外,改变了我的篮球观,让我从喜爱终结变得乐于分享,也间接地影响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篇先写到这,下篇等有心情再写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