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一个坎儿迈不过去还会陷入沮丧和自责的深渊,难以自拔。奇怪的是,「提问」这个概念,却很少出现在我的字典里。这让我浪费了太多时间,也失去了极佳的成长机会。
现在,我决心做出一点改变。
为什么不敢提问
除了我自己深受困扰,在认知写作学以及数据科学课程的运营过程中,这个问题也在延续。认知写作学和数据科学的信息量都很大,任务有难度,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遇到问题,但是提问却寥寥无几。
和学员沟通,他们的反馈戳中了我:我的问题过于小白,可以提出来么?其他人都这么优秀,提这样的问题不太好吧?还是让我自己再想想吧…… 然后就都没有了下文。
提一个问题,有多难?明知询问一下就可能有不一样的思路,为什么不问?
提出一个问题,内心的纠结呀——
- 为什么连这个也不懂?
- 为什么你这么笨?
- 为什么之前没有花时间好好学?
- 为什么进步这么慢?
- 为什么别人能够解答但是你不可以?
- 为什么你想不到这样的解决方法?
- 为什么你不考虑全面再来提问?
- 问了也得不到解答怎么办?
- 问了被别人看不起怎么办?
- 问了被别人嫌麻烦怎么办?
……
求解一个问题的渴望往往会败给面对真实且无知的自己的恐惧。
成长型心智 VS 僵固性心智
在这一行为的背后,隐含着深层的心智模式。卡罗尔•徳韦克教授通过20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两种可以使人们创造出不同世界的思维模式——僵固式思维模式和成长式思维模式。(了解更多可查看《看见成长的自己》)
在认知上,我们常常会表现为成长型心智,认为一切都可以改变,可是落实到行为中,局面就大不相同了。当一切顺利如意时,拥有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的人,行为和表现上也许不会有太大的不同,真正的分水岭在遭遇挫折和挑战时。
面对困难,是积极地梳理、提出问题,还是躲回鸵鸟状态、视而不见,是区分两种心智模式的关键之一。
认知写作学三期有一位优秀学员——毛颖,从始至终,都是最喜欢提问的那位,当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觉得毛颖提的问题非常小白,但是她坚持不懈地提问,到了课程结束,所有同学都被她的进步吓住了。
后来当大家知道毛颖的简历,再一次被震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金融学硕士。曾任西南证券研究员,2003年8月加入原中信基金,曾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09年1月加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固定收益部研究员等,现任固定收益部副总裁,中信稳定双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3年5月13日起任职)。
我在微信当中请教她,为什么能够毫不在意其他人眼光地提问。她的回复也相当有趣:「啊,网上谁认识谁啊,丢脸有什么要紧的呢?」。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成长型心智,管其他人干什么,自己成长最重要。
在毛颖持续不断的践行刺激下,二期不少学员都感叹「原来这样的问题也是可以问的啊!」提问以及探讨的氛围逐渐被带动起来了。
你看,提问其实是在帮助别人成长,公开讨论,令众受益。
开始提问吧
当你终于摆脱内心的纠结,鼓起勇气想提出一个问题,下一个尴尬的局面又来了——我不知道该提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当我们陷入困境,甚至行动瘫痪的时候,往往面对的是一团乱麻的状态。似乎处处都有问题,还真是不知道从哪里提起。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可以试试小黄鸭调试法。
维基百科有解释:小黄鸭调试法是软件工程中使用的调试代码方法之一。就是在程序的调试、纠错或测试过程中,耐心地向小黄鸭解释每一行程序的作用,以此来激发灵感。
受“小黄鸭调试法”的启发,我们可以试着在知识学习和消化过程中,在手边(或脑海中)放一只小黄鸭,不停地回答它提出的问题。提问的列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以下提供一些最基本思路。
- 你期待实现的效果/想达成的目的是什么?
- 为什么你想达成这样的目的?
- 你做了什么尝试?
- 这些尝试有什么效果?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 你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善这样的局面?
- 为什么……
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不断追问下去,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当你开始拥有提问的勇气,也养成提问的意识,再去琢磨提问的智慧吧!这里就不展开啦。
后记
我期待,当我或者其他人遇到困难想要逃避的时候,这篇文章可以提供一点点帮助。
让我们都可以轻松地说一句:嘿,我来提个问题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