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居上位的人遇事依礼而行,民众就容易役使了。”
🤔孔子反复向执政者讲解的为政之道。高位的人能够依礼行事,那民众就好管理,其实就是一个榜样的作用,楷模的作用。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遇丧事时不悲伤哀痛,这个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
🤔居于上位的领导者,为政宜宽,执事宜敬,临丧宜哀,是礼制在治政中的运用。其中,为政宜宽和执事宜敬,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这里所谓的“宽”不仅指宽仁的政策,应包括领导者做人眼界和胸襟的开阔。如果为政严苛,为人精明,必然使人畏惧,离心离德。若是没有宽容的胸襟,眼界狭隘,领导者就很难吸引人才,不会有大的作为。礼固然有其烦琐的一面,但其珍贵的精神价值不可忽视。无礼制的约束,社会和谐就会很困难。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刑罚能避免人们犯罪,但不能让人们生出犯罪可耻的心理。一个人的荣辱观,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若是用道德引导人们向善,用礼制统一人们的言行,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恪守正道,民心归服。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道德教化和以礼治国要比苛政刑罚高明许多。“德”和“礼”,“德”是道德自律,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行为准则,时刻都在约束着自己。“礼”是社会规范,是对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做出的种种规定。因此,在治理国家时,若是用礼仪道德规范人们的言行,老百姓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于统治者的管理,不会生出二心。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为政者,尤其是君主,在选拔人才时应唯贤是举,远离小人,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标准,让老百姓真心顺服。“举直错诸枉”的为政之道谁都明白,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很少。领导者想要真正取信于民,让他们信服于自己的管理,就必须有切实的行动,真正重用那些正直的人,远离奸佞小人的蛊惑。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清明的政治,保证社会的安定和民众的安居乐业。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做为领导,一定要做到率先垂范,劳之”是自己劳和百姓劳,是两者均参与辛勤劳作。
“先之、劳之、无倦”,简短的六个字,既是古人眼中从政的原则,也是今天领导者的准则。治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公司同样如此,作为公司的领导,当大家在做具体的工作时,得想在员工的前面,想别人之所未想,提前考虑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在具体的规划制定之后,要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努力,甚至要比员工更加努力,只有这样公司才能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领导者还要不知疲倦地奔波忙碌,既要统筹指挥全局,又要协调帮助个体。当领导难,当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更难,只有在具体的工作当中用实践去践行“先之、劳之、无倦”的六字标准,才能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好领导。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当权者,更多的时候应该以身作则,依靠个人的言行和魅力来影响和感召他人,而不仅是靠发布施令。自己做得好,不用命令别人也会跟着学,如果自己做不好,即便你依靠行政强制去推行,也是没有用的。
️学以致用️
✏️ 一个好的领导,我认为首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品行、德行去影响下属,而不是靠规则制度去规范下属,规则制度是强势的,让人会产生逆反,我自身的感悟是,比如考勤制度,我按时打卡,按点上下班,这是制度,如果因为突发状况导致加班加点,却没有制度规定我第二天可以晚来或换休,这就存在了不公平的隐患。️其次好的领导还应具备赋能的能力,肯定下属工作取得的成绩,让下属有不断创新突破的动力。️还应具备一日三省吾身的谦虚态度,向下看而不是向上看,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